第 15 頁 (共 29 頁)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01, 2022 2:31 pm
由 妙吉祥如意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轉貼自新老怪大德公案很難懂專欄
圓悟禪師道:“你吃飯還問人藉口麼?”(你借別人的口吃飯?)
道忞禪師一聽,正要開口擬議,圓悟禪師拈起拄杖便打。(你不被痛打,不明白 自己的事自己了。)
道忞禪師終於棒下有省。
後因參究“殃崛產難”之公案,一下子打破了疑團,明得了古人用功的關鍵,並得到圓悟禪師的印可。
[“殃崛產難”之公案,見《五燈會元》卷一:
一日,殃崛摩羅尊者持缽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子母未分。
長者曰:“瞿曇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難?”
殃崛摩羅尊者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
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摩羅尊者:“汝速去報,言我自賢聖法來,未曾殺生。”
殃崛摩羅尊者遂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娩。]
(佛說:不是不讓人生產。不生不滅 是針對法而言的。這則公案 其實是暗諷迷信的,婦人極崇拜佛,所以佛說無生,就不生孩子,佛下旨讓生了,怎麼能違聖旨呢?生……)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04, 2022 5:34 pm
由 妙吉祥如意
你學佛慧根還要加強培養!!
來來,解釋看看!!讓你靜明,表現一下注釋公案的能力!!
《五燈會元》卷一 殃崛產難
一日,殃崛摩羅尊者持缽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子母未分。
長者曰:“瞿曇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難?”
殃崛摩羅尊者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
及返,具事白佛。
佛告殃崛摩羅尊者:“汝速去報,言我自賢聖法來,未曾殺生。”
殃崛摩羅尊者遂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娩。
禪宗公案都是繞著佛法轉,讓人猜謎起疑情,你可不要看到女人生孩子,就真的往生孩子那方面去想那就差太遠了!!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04, 2022 5:36 pm
由 妙吉祥如意
《五燈會元》卷一 殃崛產難
一日,殃崛摩羅尊者持缽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子母未分。
長者曰:“瞿曇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難?”
殃崛摩羅尊者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
及返,具事白佛。
佛告殃崛摩羅尊者:“汝速去報,言我自賢聖法來,未曾殺生。”
殃崛摩羅尊者遂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娩。
公案說,世尊自言,於聖賢(大乘)法,從來不殺生(砍賊頭),是在隱喻何等甚深佛法大義!?
須深經
須深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
「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
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彼諸比丘皆回曰:否也。」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
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 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05, 2022 12:54 am
由 妙吉祥如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成就如是無生法忍,纔證菩薩不動地故,得甚深住難可了知,同無差別離一切相,止息一切想之執著無量無邊,以諸聲聞及以獨覺不可映奪寂靜現前。
佛子!譬如苾芻,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漸入第九想受滅定,一切動亂憶想分別悉皆止息。
佛子!菩薩纔得不動地已亦復如是,離諸功用任運至得無功用性,
遠離一切身、語、意務安住異熟。
~~~~~~~~~~
最後一句(
遠離一切身、語、意務安住異熟。)破解大乘佛法的最重要機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只有內行人可以看懂!!
~~~~~~~~~~~~~~
中阿含22成就戒經 (舍梨子相應品)(莊春江標點)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22.htm
尊者舍梨子復再三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亦復再三白曰:
「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舍梨子復作是念:
「此比丘於世尊前再三非我所說,亦無一比丘歎我所說,我宜默然。」
於是,
世尊問曰: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尊者烏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
世尊面訶烏陀夷曰:
「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
經文重點:
1.世尊為何會問: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2.烏陀夷為何答:是也。
3.世尊為何會臭罵烏陀夷,不懂大乘甚深法理!?
以小乘觀念研究南傳原始佛典的現代佛學家,我看很少能回答上面的問題!!其乃無能為力也,因為,他們就是沒有,甚至排斥大乘的基礎佛法嘛~~
請問,烏陀夷尊者,異熟種子,是不是(色)!?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18, 2022 6:06 pm
由 妙吉祥如意
新老怪 寫: ↑週六 12月 10, 2022 12:01 pm
老農夫
再來看看被某人誤解的一部份經文: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我們來看如何誤解:
一、「垂得」的問題:有人說佛是「頓悟成佛」的。「什麼時候能覺」其實佛也不知道,所以不能說「垂得」。
A、看到這樣無知的說法 真讓人覺得好笑。大通智勝佛成佛的因緣已定,照理降魔軍後,二障己除,應該很快就會成佛,所以用「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B、過去佛已經記事「何時大通智勝佛」將會成佛,這是必然的事。
◆大般涅槃經:「諸佛如來 誠言無二,若言如來有二言者 無有是處。」又說「汝今當知如來所說真實無二。‥‥ 聲聞緣覺所記莂者。則有二種或虛或實。如目犍連在摩伽陀國遍告諸人。卻後七日天 當降雨時竟不雨。」
C、這是在說 過去的歷史,那會不知 大通智勝佛『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譬如明思宗即位,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思宗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帝 福臨「將得」天下。而且「任何人都可說」,因為這是過去的歷史,誰都知道。
二、「破魔軍」的問題:他的問題是「雲何破魔軍已」?他認為佛未成佛前 可以入「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定境比魔王高太多,魔王哪有辦法去擾亂他?
看他這樣的說法,根本不瞭解「止觀」,也可能沒修過「止觀」,否則不會有如此離譜的看法。
參禪是要修止觀,「在定中無法修觀,修觀時根本不定中」,也就是說佛不在「無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中修觀,所以魔王哪裡沒有辦法去擾亂他呢?
我們看看解深密經所說的「觀」:
◆ 解深密經:「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 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 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
觀是要「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所以不在定中。
三、「將心待悟」的問題:瞎掰的人 根本沒把經文看清楚:大通智勝佛「結跏趺坐,身心不動」。既然「身心不動」,那能說「將心待悟」「焦急地等成佛」呢?「將心待悟」「焦急地等成佛」,就不是「身心不動」啦!
四、「諸天請佛說法」的問題:
有人認為「諸天請佛說法,乃希望說法之後 天眾能增加」,這真的就是諺語所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楞嚴經雲:「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華嚴經:「(初地歡喜地)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諸天天王,即是菩薩。即使初地菩薩也是「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怎麼會那麼自私的「希望說法之後 天眾能增加」呢?自私的人揣測別人的心「也都是自私的」。
妙法蓮華經
佛告諸比丘: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
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本坐道場,
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
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以上就是法華經所強調的: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垂得,即是垂手可得,但仍未得也!!
故曰:結跏趺坐,
身心不動,
(然)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即是隱喻涅槃智,般涅槃,法性真如也!!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18, 2022 6:07 pm
由 妙吉祥如意
妙法蓮華經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經云:十六子,有貓膩
……
何謂十六子?
?且試舉一公案,此中有解答!!
前三三與後三三
無著禪師直往五臺山華嚴寺,至金剛窟禮謁,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
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
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繡墩命坐。
翁曰:「近自何來?」
「師曰:「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眾?」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
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師曰:「多少眾?」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
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師納其味。心意豁然。翁拈起玻璃盞。
問曰:「南方還有這箇否?」
師曰:「無。」
翁曰:「尋常將甚麼喫茶?」師無對。
師睹日色稍晚。遂問翁:「擬投一宿得否?」
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
師曰:「某甲無執心。」
翁曰:「汝曾受戒否?」
師曰:「受戒久矣。」
翁曰:「汝若無執心。何用受戒?」師辭退。
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
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召,大德。
師應諾。
童曰:「是多少?」
師復問曰:「此為何處?」
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
師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見,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
童說偈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
言訖。均提與寺俱隱。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18, 2022 10:48 pm
由 次草
連連看
怎麼連都有解答
佛說多少眾,即非多少眾,是名多少眾
在數字上亂想
就重複被鈞提叫幾聲
老楊,老楊,老楊
是多少
叫到鈞提累了,老楊還在連連看
連性特強,沒得說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22 11:51 am
由 妙吉祥如意
妙法蓮華經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經云:十六子,有貓膩
……
何謂十六子?
?且試舉一公案,此中有解答!!
前三三與後三三
無著禪師直往五臺山華嚴寺,至金剛窟禮謁,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
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
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繡墩命坐。
翁曰:「近自何來?」
「師曰:「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眾?」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
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師曰:「多少眾?」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
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師納其味。心意豁然。翁拈起玻璃盞。
問曰:「南方還有這箇否?」
師曰:「無。」
翁曰:「尋常將甚麼喫茶?」師無對。
師睹日色稍晚。遂問翁:「擬投一宿得否?」
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
師曰:「某甲無執心。」
翁曰:「汝曾受戒否?」
師曰:「受戒久矣。」
翁曰:「汝若無執心。何用受戒?」師辭退。
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
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召,大德。
師應諾。
童曰:「是多少?」
師復問曰:「此為何處?」
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
師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見,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
童說偈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
言訖。均提與寺俱隱。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22 11:52 am
由 妙吉祥如意
十六子,前三三後三三,都是講(此心)也!!
為何用十六(八加八)與前三三後三三,來隱喻心呢!?
看看公案怎麼說:
師(無著)卻問翁(文殊):「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文殊)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師(無著)曰:「多少眾?」
翁(文殊)曰:「前三三,後三三。」
三三就是隱喻(心),那麼,為何會有(前心)與(後心)之別!?
無著傻傻地問文殊菩薩,這間廟院有多少僧眾共修啊?
文殊菩薩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龍就是隱喻菩薩,蛇就是指凡夫。
前心即是菩薩心異熟識(龍),
後心就指凡夫阿賴耶識(蛇)。
其實就是告訴無著,阿不就是我文殊與你無著(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嗎!?
菩薩心與凡夫心識運作有所差別,修佛證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心識作用歸於圓覺佛性。諸佛、菩薩心眾生心涵容為一,平等平等。
妙法蓮華經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注釋大通智佛公案: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
大通智佛垂得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之前,先證入入究竟涅槃,一切心識止息。
然修道未成佛前菩薩心識,凡夫心識一應具全,故說有十六子也。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
諸心識各有所司,經文以(好比具有種種珍異玩好)來形容心識活動。
十六子皆捨棄所珍玩,往詣佛所,
意思就是過往所具的菩薩心與凡夫都歸服於佛性圓覺。
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修佛證入究竟涅槃,不染一法不生一法,一切心識寂滅不動,此是無智亦無得,非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故有十六子(表法性)勸請世尊(表真如)出涅槃大轉法輪(真空妙有即是佛性法身)!!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22 11:57 am
由 妙吉祥如意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一 12月 19, 2022 10:58 am
注釋大通智佛公案: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
大通智佛垂得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之前,先證入入究竟涅槃,一切心識止息。
然修道未成佛前菩薩心識,凡夫心識一應具全,故說有十六子也。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
諸心識各有所司,經文以(好比具有種種珍異玩好)來形容心識活動。
十六子皆捨棄所珍玩,往詣佛所,
意思就是過往所具的菩薩心與凡夫都歸服於佛性圓覺。
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修佛證入究竟涅槃,不染一法不生一法,一切心識寂滅不動,此是無智亦無得,非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故有十六子(表法性)勸請世尊(表真如)出涅槃大轉法輪(真空妙有即是佛性法身)!!
妙法蓮華經
佛告諸比丘: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
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本坐道場,
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
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大悲經梵天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娑羅雙樹間。
爾時,世尊臨般涅槃,告慧命阿難言:汝可於娑羅雙樹間安置敷具,如師子王右脇臥法,
吾今後夜當般涅槃。
阿難!
我已究竟涅槃,斷除一切有為言說。
我已作佛事、已說甘露——無有窟宅、寂滅定甚深微妙,難見、難覺、難可測量——明智所知諸賢聖法。
我已三轉無上法輪,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以世共法無能轉者。
我已擊法鼓、吹法蠡、建法幢、置法船、作法橋、降法雨。
我已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滅除大闇,開示眾生,解脫正道,充益天人,所應度者皆悉已度。
我已降伏一切外道及諸異論、動魔宮殿、摧魔勢力。大師子吼作諸佛事,建丈夫業,滿本誓願,護持法眼,教大聲聞,授菩薩記,為於未來佛眼不斷故。
阿難!
我今於後更無所作,唯般涅槃。」
Re: 公案隨筆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1, 2022 12:17 am
由 電火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一 12月 19, 2022 11:52 am
十六子,前三三後三三,都是講(此心)也!!
為何用十六(八加八)與前三三後三三,來隱喻心呢!?
看看公案怎麼說:
師(無著)卻問翁(文殊):「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文殊)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師(無著)曰:「多少眾?」
翁(文殊)曰:「前三三,後三三。」
三三就是隱喻(心),那麼,為何會有(前心)與(後心)之別!?
無著傻傻地問文殊菩薩,這間廟院有多少僧眾共修啊?
文殊菩薩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龍就是隱喻菩薩,蛇就是指凡夫。
前心即是菩薩心異熟識(龍),
後心就指凡夫阿賴耶識(蛇)。
其實就是告訴無著,阿不就是我文殊與你無著(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嗎!?
菩薩心與凡夫心識運作有所差別,修佛證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心識作用歸於圓覺佛性。諸佛、菩薩心眾生心涵容為一,平等平等。
妙法蓮華經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注釋大通智佛公案: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
大通智佛垂得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之前,先證入入究竟涅槃,一切心識止息。
然修道未成佛前菩薩心識,凡夫心識一應具全,故說有十六子也。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
諸心識各有所司,經文以(好比具有種種珍異玩好)來形容心識活動。
十六子皆捨棄所珍玩,往詣佛所,
意思就是過往所具的菩薩心與凡夫都歸服於佛性圓覺。
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修佛證入究竟涅槃,不染一法不生一法,一切心識寂滅不動,此是無智亦無得,非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故有十六子(表法性)勸請世尊(表真如)出涅槃大轉法輪(真空妙有即是佛性法身)!!
前三三:地上劃一橫線
後三三:雙手背後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