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臭因那篤屎,為何未見屎前已覺臭?待屎沖走,為何仍覺臭?
打開窗通一下風,隔一陣,又攪掂了。

為何大家都知,視覺與嗅覺不是同一感受?
我覺得佛祖的說話,是叫我們找出源頭。因緣和合而生的,是反探其因。而非在外緣尋覓。
作主不是做主宰的意思。寂照世間 寫: ↑週五 2月 25, 2022 6:30 pm看來應該是降真香師姐了恆不住 寫: ↑週五 2月 25, 2022 10:12 am紅字說法大錯!新老怪 寫: ↑週五 2月 25, 2022 7:18 am 瑞岩主人(蕭平實《宗門法眼》)
台州瑞岩師彥禪師。閩越人,姓許氏。自幼披緇,秉戒無缺。錯以禪定為禪宗之禪,故每日危坐懸崖邊,自喚雲:“師彥!”自振奮精神答雲:“諾!”復自囑雲:“惺惺著!他時異日莫受人瞞!”又自答應:“諾!”每日如此精進,以此為禪。宗門傳此以為笑談,世稱“主人公禪”。
有名師解此公案雲:《主人公是每個眾生都有的,但無法以語言文字解釋,勉強可說是佛性 或將來能成佛的條件或因素,唯有這才是主人公,其他都不是。
如果隨境而轉,沒有自己的立場、方向、主宰,就是迷失了主人公。主人公是永遠不動的,而且是時時如此、處處存在。不要把它誤解成靈魂或自己的本體,靈魂不是主人公,而本體是假的名詞。
“主人公”是表達心很明淨 而不受外在環境影響,這就是智慧。主人公沒有一定的形象,也沒有一定的方式 讓你看到。唯有大悟徹底的人 才能時時刻刻作得了自己的主人。
所謂“無位真人”就是主人公,沒有一定的位置,沒有一定的形象,沒有任何的執著;它是內在、外在、不內不外的普遍的存在,永遠的存在。》
※平實雲:觀此公案即知瑞岩師彥禪師 落在作主的心上面,作主的心即是末那心,以此心欲求出離生死,猶如煮沙而欲成飯,名為非因計因;故宗門每多傳述此一公案以為笑談,直至如今,世稱“主人公禪”是也。如今竟有名聞四海之**師(聖嚴:禪語66),勸令佛子應學師彥禪師 有自己的立場、應學師彥禪師有自己的方向、應學師彥禪師自己作主宰。如是便同師彥禪師悟前危坐懸崖,以能知能作主之心為真心;便同盲人欲引諸盲行入解脫安樂大城,其可得乎﹖
師彥禪師危坐懸崖上,一旦瞌睡,不免粉身碎骨,以此迫使自己清醒,又時時叫喚自己:“師彥!”又振奮精神自答雲:“諾!”以此為禪。殊不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明淨的心-正是意識心。設能修到絕對明淨 而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依舊是妄心,不是智慧。
師彥禪師又吩咐自己道:“要保持清醒!別昏沉妄想!臨命終時千萬別被他人瞞騙了!”又自己答應:“諾!”這卻是作主的心-末那識也。欲求死時不被他人所瞞,不料卻在未死之前,先被自己明淨能知的意識心瞞騙了。
明淨能知的意識心 加上作主的末那心,正是妄心-生死流轉之根本。此心不除,永遠不得涅槃。如來藏真心不是明淨能知的心,祂離見聞覺知;《大集經》雲:“第一義諦離諸覺觀,無覺觀者是名心性。”
大悟徹底的人是:“於事無心、於心無事”,隨緣應物,他的意識末那識 因悟而轉變,凡事隨順因緣,不再“時時刻刻作自己的主人公”,已證得人無我故。
“時時刻刻作得了自己的主人公”-正是“我、我所心”,具足我見,與禪宗解脫之道背道而馳,欲出離生死,其可得乎﹖
“無位真人”非主人公,祂沒有形象,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不會作主,不作主的心則不是明淨能知的心。無位真人 雖無形象,卻能於世間 以五蘊參禪而得破參明見。無位真人與五蘊 非一非異、非即非離,不可說祂有一定的位置、亦不可如此名師說祂“沒有一定的位置”。祂雖無形象,一切破參之人 卻都能“見無所見”,清清楚楚地看見自己與一切有情的無位真人。若非時時刻刻 皆能清楚地看到自他一切有情的無位真人,即非證悟,即是錯悟或未悟。
後來師彥禪師消除慢心,往參岩頭全豁禪師,禮拜問曰:“如何是本常理?”岩頭門下人丁稀少,有心度他,便道:“動也!”瑞岩師彥彼時 猶如眼睛貼近針頭,不知太近,看不見無位真人,便問:“動時如何?”岩頭便道:“則不是本常理。”一剎那間,輕舟已過萬重山。師彥沉思良久,不知所措。岩頭有心收他為弟子,便掉轉船頭道:“肯即未脫根塵,不肯即永沉生死。”師彥禪師言下大悟,便見著一切有情的無位真人,方知以前危坐懸崖、清醒明淨而能作主的心乃是“主人公”,是生死的根本。
佛子若問:“如何是本常理?”平實亦道:“動也!”佛子若問:“動時如何?”平實亦雲:“則不是本常理。”佛子!若於此公案能真實會得,而毅然承擔,即是破初參-見無所見、親見無位真人。然雖破參,依舊未脫根塵-只斷見一處住地無明爾,猶有欲愛、色愛、有愛住地無明未除,仍待參究重關牢關 及配合事修功夫,方得斷盡。
若是已得四禪之人,於此公案破參之際,略加體會真心之體性,便能立刻入無餘依涅槃。
若於此公案 真實會得而不敢毅然承擔,心中狐疑不決者,便永沉生死,無出離生死之日。
且道:瑞岩師彥禪師 在岩頭全豁禪師座下悟得的,是主人公?不是主人公?
(蕭平實《宗門法眼》)
他說:[以此心欲求出離生死,猶如煮沙而欲成飯,名為非因計因。]
非也
眾生第七識就是生死根本。
正是要以此第七識心出離三界證涅槃樂。
此心就是他說的第七末那執我識,
轉捨第七的執我障,
轉得如來報身也。
壇經云:六七因中轉。
綠字說法應理。所謂“無位真人”就是主人公,沒有一定的位置,沒有一定的形象,沒有任何的執著;它是內在、外在、不內不外的普遍的存在,永遠的存在。》
無位真人
此乃佛自他報身也。
頌曰:[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好久不見,近來好嗎?
所謂“無位真人”就是主人公,沒有一定的位置,沒有一定的形象,沒有任何的執著;它是內在、外在、不內不外的普遍的存在,永遠的存在。》
來去生滅的為客,不動不變的為主。
禪宗要能當家作主
也符合楞嚴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