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頁 (共 3 頁)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2:55 pm
由 訪客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VIDEO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第六識的相分
發表於 : 週四 4月 07, 2022 8:39 pm
由 每日頭條
第六識的相分
2017-02-06 由 解脫般若唯識 發表于資訊
問:第六識本身的相分是什麼?
答:
第六識(見分)本身在了別法塵時,是心所法在運行著,而心所法的運行,是有行相的,運行起來的時候,就有相分產生出來。這個相分(心所法的運行行相)只有意識心(證自證分)自己能夠觀察到、了別到 。第七識了別慧劣,不能了別到意識的運行行相,而第八識也不對此內容作了別。意識自己能夠反觀到,祂自己的運行狀態和各種行相,這就是意識心的證自證分,如果第六識沒有行相,祂就不能了別到自己的存在和狀態,也就沒有證自證分。
第六識本身的行相,就是意識心的心所法。比如說,意識在了別五塵上的法塵時,對法塵生起的作意,對法塵生起的領納領受和感受,對法塵的思維、考慮、分析等等活動,對法塵生起的決定心和行為造作等等,都是第六識運行的行相,意識心自己可以觀察到,可以了別到,這就是意識心的證自證分。
再有意識心生起的五別境心所法,對法塵產生的欲望,對法塵的理解,對法塵的思念、想念,對法塵的心念專一,對法塵的了別辨別等等,這也是意識心運行的行相,意識能夠反觀到自己的這些行相,這種反觀力,是意識心的證自證自分。
再有,意識在對應法塵時,生起的所有煩惱心所法,比如:貪的心行,嗔恚的心行,愚痴不懂的心行,驕慢的心行,懷疑的不信的心行,生起邪見的心行,這些都是意識運行的行相,意識自己能夠反觀到,這就是意識心的證自證分。
再有,意識心生起的善十一個心所法:
1,信(相信、確信、信受)、2,懺、3,愧、4,沒有貪、5,沒有嗔恚、6,沒有愚痴不懂、7,內心精進、8,感覺輕安、9,心念不放逸(不懶散、不懈怠)、10,行舍(放舍自己的一些心念想法和行為,比如本來準備想報復和反擊,因為善念生起,就放棄報復,不採取行動了。)、11,不害(對於他人的無理行為,不理睬,不去加害於人)。 這些都是意識運行時的行相,意識自己能夠反觀到,這種反觀的功能就是意識的證自證分。
再有,就是意識心的一些隨煩惱,如:
忿、恨、覆、誑、諂、嬌、害、嫉、慳、無懺、無愧、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還有就是意識心的四個不定心所法,如:
悔、眠(意識如果能反觀到自己在睡眠,一定是輕度的睡眠,知道自己在睡眠,而不能警醒和控制)、尋、伺。 這些都是意識心的運行行相,意識自己能夠反觀到,這種反觀的功能,就是意識心的證自證分。如果這些心行,自己反觀不到,說明自己的意識心,還缺乏智慧和定力,心思粗燥。
只要是能被識所了別的就是識的相分,各個識都有其運行的相貌,無相的相也是一種相。第八識本身也是在時刻運行著的,祂也有相,這些行相都可以被意識心所了別。到了佛地,佛的無垢識就有證自證分,就能了別自己的無垢識,這就是佛地無垢識真如的我性。所以說佛地是有我的,眾生是無我的。
相分主要是指六塵相,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各個識本身也有行相,有運行時的樣貌,能夠被意識心了別,否則第六識就不能發現這些識的存在和狀態。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news/5m88x98.html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愚者難分識與根
發表於 : 週五 4月 08, 2022 8:24 am
由 聖嚴法師開示
愚者難分識與根
唯物論者的哲學家認為,我們的觀察、思辨、學習、記憶、分析能力,以及感情的反應等,都是神經的作用;也就是認為人之所以有喜、怒、哀、樂,是因為腦神經、中樞神經、末梢神經等的作用,記憶屬於腦神經,痛、癢屬於感覺神經。不論生理或心理的現象,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根產生,而不是另有一個識。但是,人死後神經系統都還在,若解剖屍體,可以找出一條條的神經,那是一種肌肉組織。同樣有神經組織,為什麼活人有作用,死人無作用?因此,智者發現,除了微細的根,必須尚有識的存在⋯⋯及作用,活時依根生識,死時根存而識離。
識與根有關係,但識不是根,愚者卻認根為識,根識不二,根識不分,但是不知何以人死之後,根即失卻功能。而且如果識就是根,那麼人死後,根還在,死人有沒有感覺呢?
曾經有位太太告訴我,她先生死了,捨不得用火化,要土葬。我問她為什麼?她說:「火燒了好痛。」我說:「人已經死了呀!」她說:「人死後若進入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在地獄中受苦報,冷還是冷,熱還是熱;把死者送去火化,等於把他送去八熱地獄;在生時已經很苦,死後再送去火煉地獄,太可憐了,所以我捨不得把他火葬。」這種把身體和精神分不開的人,是很愚癡。
我告訴她:「人死後根敗識離,就沒有知覺,所以燒了他,他是不會痛的。」這位太太又問:「那燒了他,他知不知道呢?」我說:「他可能知道,他站在旁邊看,身體燒掉了,在旁邊做個旁觀者,實際上他並不會痛。」
也有人說:「報紙上登載某人被水淹死,屍體找不到;後來死者托夢給家人,說他好冷,請家人送衣服給他;家人就問要送去那裡?死者說,送到落水的地方就可以收到。第二天。家屬就將衣服丟到死者落水的地方,那衣服順著水流,流到一個地方,就停止不流了;家屬請人下去打撈,結果真的找到屍體。有人就說死後屍體在水裡,所以會覺得冷,要穿衣服,所以死後身體還是怕冷的。」
另外還有人說:「他家的親屬死后土葬,棺木浸水;死者托夢,說住的地方很潮濕、很冷,要搬家。家人就去挖遷,挖開之後,發現棺木裡都是水;搬遷後,就不再托夢。」
這些都是把神識和遺體分辨不清的人,都是以為死後身體還有知覺,其實這是死者的執著心,他看見自己的身體泡在水中,就感覺大概會冷吧。事實上,屍體已無知覺,怎麼會冷呢?除了守屍執著,別無其他現由。火葬後由於沒有遺體可被執著,就可以好好轉生他趣,乃至往生善道,或往生淨土去了;否則成為守屍鬼,就十分可憐了。
前五識是從五根、六塵相對而產生,識不是根,也不是塵。根塵與識有不同的定義,根是能感受,識是能了別,塵是被根所受、被識了別的境;因為根是物質,所以只能感受,但不能了別。
根與識的關係極為密切,總說有五點:一是根能發識,二是識必依根,三是根能助識,四是識屬於根,五是識猶如根。由於有這五種關係,所以根與識似乎有點類似,使得許多人都無法分清根與識,所以說「愚者難分識與根」,此所謂愚者是指凡夫外道以及二乘人。
「根能發識」是說根與境相對,識才能產生。「識必依根」是說如果沒有五根,則前五識不能產生。「根能助識」應該很容易瞭解,不需要再說明。「識屬於根」是說前五識依根得名,譬如眼識依眼根得名。「根猶如識」是說如果沒有五根,則前五識不能發生作用。一般人以為識好像就是根,但如前所說,死人還有根,但是已經沒有識,因此可知根不是識,五根是純物質的,前五識則是依第六意識而起作用,第六識的所依則為第七識及第八識。所以識不是根,非常明顯。
依唯識的觀點,前五識不能以塵境為親所緣緣,但須要藉五根為增上緣,以自識所變起的主觀條件為親所緣緣,塵境乃是疏所緣緣。因為五識對塵緣,必須依靠五根為增上緣,又須依自識為基礎,所以產生識用時,雖藉根塵相接觸,識所緣者,已經不是如實的塵境本身。
唯識所認知的淨色根,並非如常人說的五官外形,甚至也非指的神經叢,乃是在根塵相接產生識用時而有,當識離時,塵境雖在,淨色根已消亡,如果尚餘有根,乃屬於浮塵根 。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愚者難分識與根
發表於 : 週五 4月 08, 2022 8:59 am
由 訪客
聖嚴法師開示 寫: ↑ 週五 4月 08, 2022 8:24 am
愚者難分識與根
唯物論者的哲學家認為,我們的觀察、思辨、學習、記憶、分析能力,以及感情的反應等,都是神經的作用;也就是認為人之所以有喜、怒、哀、樂,是因為腦神經、中樞神經、末梢神經等的作用,記憶屬於腦神經,痛、癢屬於感覺神經。不論生理或心理的現象,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根產生,而不是另有一個識。但是,人死後神經系統都還在,若解剖屍體,可以找出一條條的神經,那是一種肌肉組織。同樣有神經組織,為什麼活人有作用,死人無作用?因此,智者發現,除了微細的根,必須尚有識的存在⋯⋯及作用,活時依根生識,死時根存而識離。
識與根有關係,但識不是根,愚者卻認根為識,根識不二,根識不分,但是不知何以人死之後,根即失卻功能。而且如果識就是根,那麼人死後,根還在,死人有沒有感覺呢?
曾經有位太太告訴我,她先生死了,捨不得用火化,要土葬。我問她為什麼?她說:「火燒了好痛。」我說:「人已經死了呀!」她說:「人死後若進入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在地獄中受苦報,冷還是冷,熱還是熱;把死者送去火化,等於把他送去八熱地獄;在生時已經很苦,死後再送去火煉地獄,太可憐了,所以我捨不得把他火葬。」這種把身體和精神分不開的人,是很愚癡。
我告訴她:「人死後根敗識離,就沒有知覺,所以燒了他,他是不會痛的。」這位太太又問:「那燒了他,他知不知道呢?」我說:「他可能知道,他站在旁邊看,身體燒掉了,在旁邊做個旁觀者,實際上他並不會痛。」
也有人說:「報紙上登載某人被水淹死,屍體找不到;後來死者托夢給家人,說他好冷,請家人送衣服給他;家人就問要送去那裡?死者說,送到落水的地方就可以收到。第二天。家屬就將衣服丟到死者落水的地方,那衣服順著水流,流到一個地方,就停止不流了;家屬請人下去打撈,結果真的找到屍體。有人就說死後屍體在水裡,所以會覺得冷,要穿衣服,所以死後身體還是怕冷的。」
另外還有人說:「他家的親屬死后土葬,棺木浸水;死者托夢,說住的地方很潮濕、很冷,要搬家。家人就去挖遷,挖開之後,發現棺木裡都是水;搬遷後,就不再托夢。」
這些都是把神識和遺體分辨不清的人,都是以為死後身體還有知覺,其實這是死者的執著心,他看見自己的身體泡在水中,就感覺大概會冷吧。事實上,屍體已無知覺,怎麼會冷呢?除了守屍執著,別無其他現由。火葬後由於沒有遺體可被執著,就可以好好轉生他趣,乃至往生善道,或往生淨土去了;否則成為守屍鬼,就十分可憐了。
前五識是從五根、六塵相對而產生,識不是根,也不是塵。根塵與識有不同的定義,根是能感受,識是能了別,塵是被根所受、被識了別的境;因為根是物質,所以只能感受,但不能了別。
根與識的關係極為密切,總說有五點:一是根能發識,二是識必依根,三是根能助識,四是識屬於根,五是識猶如根。由於有這五種關係,所以根與識似乎有點類似,使得許多人都無法分清根與識,所以說「愚者難分識與根」,此所謂愚者是指凡夫外道以及二乘人。
「根能發識」是說根與境相對,識才能產生。「識必依根」是說如果沒有五根,則前五識不能產生。「根能助識」應該很容易瞭解,不需要再說明。「識屬於根」是說前五識依根得名,譬如眼識依眼根得名。「根猶如識」是說如果沒有五根,則前五識不能發生作用。一般人以為識好像就是根,但如前所說,死人還有根,但是已經沒有識,因此可知根不是識,五根是純物質的,前五識則是依第六意識而起作用,第六識的所依則為第七識及第八識。所以識不是根,非常明顯。
依唯識的觀點,前五識不能以塵境為親所緣緣,但須要藉五根為增上緣,以自識所變起的主觀條件為親所緣緣,塵境乃是疏所緣緣。因為五識對塵緣,必須依靠五根為增上緣,又須依自識為基礎,所以產生識用時,雖藉根塵相接觸,識所緣者,已經不是如實的塵境本身。
唯識所認知的淨色根,並非如常人說的五官外形,甚至也非指的神經叢,乃是在根塵相接產生識用時而有,當識離時,塵境雖在,淨色根已消亡,如果尚餘有根,乃屬於浮塵根 。
巴識不放
乘願再來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
發表於 : 週五 4月 08, 2022 2:45 pm
由 訪客
唯識重點,八識51心所,簡而言之: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愚者難分識與根
發表於 : 週五 4月 08, 2022 9:22 pm
由 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
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正覺明心密意所依的「意根理論」是另類的「愚者難分根與識」
1. 前言
正覺的「明心密意」是奠基於「第八識持身的功能、第八識能了別第七識作意、作決定之內容」與「第七識能作決定」的基石上。第八識有持身功能是經論所說的正理,而「第八識能了別第七識作意、作決定之內容」以及「第七識能作決定」皆是不符經論正義,乃正覺獨家發明的錯誤想像理論。
發表《第七識不是作決定的識,不能「遍緣一切境」》文章後,發現有許多讀者仍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內容而在網路上提問;甚至正覺學法多年的增上班同修也私訊提問,他們的問題令我驚覺,原來被正覺多年洗腦所形成的錯誤知識(邪見),影響力如此巨大。
主要的問題還是分不清「意根」與「第七末那識」的概念,分不清的主因來自佛法基礎法義知識不通透,以及先入為主一直不肯放棄蕭導師的錯誤理論。
蕭導師的錯誤理論令我想起《八識規矩頌》中的「愚者難分識與根」,此頌本來是在「前五識頌」中,論主在強調「五色根是色法,五識是心法,色法(根)是無法有了別作用的,只有心識才有了別功能」。論主如此强調,是因為許多人(譬如唯物論者)以為色根接觸塵境(也是色法)就可以產生了別、認識作用,就誤以為「根能了別塵境」,而其實是「根接觸了塵境,生起了識,識才能了別塵境」。
蕭導師的一套「意根理論」,是錯解唯識義理,再斷章取義《楞嚴經》中的一句「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經文,加上自己的想像穿鑿附會而成。他的理論恰恰是《八識規矩頌》所説的「根與識分不清」,只是他分不清的「根與識」皆是心法──意根、意識、第七末那識,所以我說是「另類的愚者難分識與根」。
2. 先釐清「觸」與「緣」的意涵
「觸」的定義: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
發表於 : 週五 4月 08, 2022 11:27 pm
由 訪客
訪客 寫: ↑ 週五 4月 08, 2022 2:45 pm
唯識重點,八識51心所,簡而言之: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真識不現思混沌
遍數恆識皆非彼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
發表於 : 週六 4月 09, 2022 6:04 am
由 訪客
有信力故無欺、有精進力故無怠、有念力故無瞋、有定力故無恨、有慧力故無怨。證果就是五根五力的成就。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
發表於 : 週六 4月 09, 2022 9:46 pm
由 訪客
訪客 寫: ↑ 週六 4月 09, 2022 6:04 am
有信力故無欺、有精進力故無怠、有念力故無瞋、有定力故無恨、有慧力故無怨。證果就是五根五力的成就。
五根五力為求安住
深觀因緣自得其妙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2:03 pm
由 訪客
感官路徑(科普)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大腦的宇宙中,也可說是生活在大腦掌控的牢籠裏。幾百萬條脆弱的感官神經纖維從中伸出,依據個別特性形成群組,抽查我們周遭世界的能量狀態,例如:熱、光、力和化學組成。我們對大腦的直接理解就只有這樣,其他的都是邏輯推理。
──美國神經科學家弗農·蒙特卡索(Vernon Mountcastle)
儘管我們透過雙眼以為看到了高解析度的圖像,但視神經真正傳遞給大腦的只不過是一連串有關視野焦點中的輪廓和提示,然後,我們從皮質記憶取得對世界的幻覺,因為皮質記憶只需要少量數據,就可以解釋連串透過平行通道輸入的影象。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細胞生物學教授法蘭克·韋伯林(Frank S. Werblin)和博士生波頓·羅斯卡(Boton Roska)指出,視神經包含10到12個輸出通道,每個通道只攜帶關於特定畫面的少量資訊。其中一組名為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只傳送關於物體邊緣(對比變化)的資訊;另一組只偵測大面積的均勻顏色;第三組只能檢測焦點圖像之後的背景資訊。
「儘管我們認為自己把這世界看得一清二楚,但我們接收到的只是暗示,是空間和時間的邊界,」韋伯林說道。「僅僅12幅的畫面,就構成我們對外界所知的所有資訊,我們藉此重組視覺世界的豐富多樣。我很好奇大自然如何選擇這12個簡單影像,它們竟然足以提供我們所需的全部資訊。」
這種數據簡化就是人工智慧領域中所說的「稀疏編碼」
Re: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感官路徑(科普)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2:18 pm
由 訪客
感官路徑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大腦的宇宙中,也可說是生活在大腦掌控的牢籠裏。幾百萬條脆弱的感官神經纖維從中伸出,依據個別特性形成群組,抽查我們周遭世界的能量狀態,例如:熱、光、力和化學組成。我們對大腦的直接理解就只有這樣,其他的都是邏輯推理 。 ──美國神經科學家弗農·蒙特卡索(Vernon Mountcastle)
儘管我們透過雙眼以為看到了高解析度的圖像,但視神經真正傳遞給大腦的只不過是一連串有關視野焦點中的輪廓和提示,然後,我們從皮質記憶取得對世界的幻覺,因為皮質記憶只需要少量數據,就可以解釋連串透過平行通道輸入的影象 。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細胞生物學教授法蘭克·韋伯林(Frank S. Werblin)和博士生波頓·羅斯卡(Boton Roska)指出,視神經包含10到12個輸出通道,每個通道只攜帶關於特定畫面的少量資訊。其中一組名為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只傳送關於物體邊緣(對比變化)的資訊;另一組只偵測大面積的均勻顏色;第三組只能檢測焦點圖像之後的背景資訊。
「儘管我們認為自己把這世界看得一清二楚,但我們接收到的只是暗示,是空間和時間的邊界,」 韋伯林說道。「僅僅12幅的畫面,就構成我們對外界所知的所有資訊,我們藉此重組視覺世界的豐富多樣。我很好奇大自然如何選擇這12個簡單影像,它們竟然足以提供我們所需的全部資訊。」
這種數據簡化就是人工智慧領域中所說的「稀疏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