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頁 (共 2 頁)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

發表於 : 週四 9月 02, 2021 9:03 am
釋大懺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圖檔
圖檔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

發表於 : 週四 9月 02, 2021 2:12 pm
釋大懺
圖檔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

發表於 : 週六 9月 04, 2021 8:57 am
釋大懺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

發表於 : 週二 9月 07, 2021 6:14 am
訪客
訪客 寫: 週三 9月 01, 2021 11:28 pm
訪客 寫: 週三 9月 01, 2021 11:17 pm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南無阿彌陀佛
勿因善小而不為
勿因惡小而為之

南無阿彌陀佛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

發表於 : 週日 10月 10, 2021 7:19 am
釋大懺
無相頌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誌,307 期,2008)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7i.pdf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

發表於 : 週三 11月 03, 2021 5:53 am
釋大懺
無我:五蘊非個別體
圖檔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

發表於 : 週三 11月 03, 2021 5:54 am
釋大懺
三苦
圖檔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

發表於 : 週三 11月 03, 2021 6:10 am
訪客
釋大懺 寫: 週三 11月 03, 2021 5:54 am 三苦
圖檔
常樂我淨
苦行無益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6:12 am
釋大懺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佛教的宇宙觀

發表於 : 週四 5月 05, 2022 8:27 am
林崇安教授
佛教的宇宙觀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98)
林崇安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佛陀並不迴避宇宙這一問題,而是面對它,指出: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都
是「自性空」及「緣起有」,以「業力」推動整個心物世界的變化。

摘要:
本文依據佛教的經論,探討佛陀所闡述的宇宙現象,依次分析:(1) 佛典
中有關數字、時間及長度的計量。(2) 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以及三界(欲
界、色界、無色界)中時間的相對差異。(3) 宇宙的動態變化:於成、住、
壞、空中,世界與有情的生滅。此中經論的記載有許多符合現代科學的說法,
只是佛教的宇宙論同時考慮物質與精神的合一 ──推動宇宙變化的是物質
間以及精神間的作用力,此力統稱作「業力」。佛陀因材施教,在大乘佛法
中宇宙的描述更為浩瀚,要由「緣起」與「性空」的觀點,才能掌握宇宙的
真面目。最後本文討論「四記問」,以澄清佛陀對宇宙這一問題是否不予置
評。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4h.pdf

Re: 林崇安教授的內觀禪林/佛教的宇宙觀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7, 2023 7:07 pm
星雲大師文集
佛教的宇宙觀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其內容包含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與空間上的四維上下;蘊涵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

  十七世紀左右,伽利略開啟天文探索的科學之路,人們才慢慢發現,地球僅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而由無數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所組成的銀河系,不計其數地分散在整個宇宙之中。宇宙規模的龐大、結構的複雜,非常人所能想像,令人歎為觀止。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對於廣大的時間與空間已經有精深的見解,佛經中處處可見佛陀敘說宇宙世界的組成。

  關於宇宙的問題,佛陀於不同時地作過說明,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使得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廣闊,學派林立。佛教對宇宙的說明是多方面的,從宇宙的系統形狀來說,有世間論;從成立要素來分析,有萬法論;從宇宙的轉動研究,有因果論;從現象來談,有緣起論;從實相說,有本體論。由以上諸說可知佛教對宇宙的觀察與了解,已超越現代科學家,這些立論實為人類欲探討宇宙奧祕的寶貴指引。

    ◆大千世界的組成

  佛教的「世界」一詞含有「天地萬物」、「宇宙」之意,《楞嚴經》卷四云:「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由此可知,佛教的「世界」,包含時間和空間。

  佛教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小「世界」所構成,《起世經》中記載:首先由眾生業緣的風颳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為「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為牆,維持住水層,此稱「水輪」。由於眾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為「金輪」;金輪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訶(東勝神洲)、拘羅洲(北拘羅洲)、閻浮提(南贍部洲)、瞿陀尼(西牛賀洲)。閻浮提就是我們生長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稱為「須彌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按:依淨空老法師說法一小世界為一銀河系)

  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

  由上可知,佛經的宇宙觀與現代科學家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而現代科學家甚至還未能到達佛經宇宙觀的無盡境界。科學家說銀河系之上是星雲團,這個星雲團有一百萬億銀河系,無怪乎佛教講到世界都是說無量無邊;講到眾生,就是無數無盡、不可說、不可說。

    ◆有情世間

  宇宙世界在佛教可大分為專指山河大地的「器世間」和有情生命所構成的「有情世間」。

  以須彌世界而言,有情眾生所存在的處所,有所謂「三界」之說,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眾生具有婬欲、情欲、色欲、食欲等,其眾生種類又可分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等六類,稱為「六道」。一般而言,地獄居於須彌世界的底層,然後漸次提昇,住著餓鬼、畜生、人、阿修羅等;從須彌山的山腰處開始,住著四大天王,山頂是「忉利天」(三十三天);依序上昇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等欲界二十八天所在之處。

  欲界的上面是色界,此處的眾生已遠離婬欲和食欲,由化生而有,一切色身、宮殿、用具皆莊嚴曼妙。色界眾生因習「定」而生,依序分為四禪天、梵天、五那含天、無想天。

  再往上是無色界,因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已無身體、宮殿、國土,是純粹的精神世界,共有四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三界為六道眾生所居,其眾生特色與居處雖有優劣,卻免不了生死的輪迴,故屬迷界;《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佛教聖者的境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則超出三界之外。六道眾生因善惡業緣而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如果能趨向聖道,則可往生佛國淨土,不受生死之苦,乃至成佛做祖,與宇宙實相相融不二。

    ◆世界的成住壞空

  佛教講無常,是因為洞悉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不斷經過成、住、壞、空四劫,無時無刻都在變異之中,生滅循環不已。

  每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為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

  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成立的時期。即由有情的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減劫;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每經百年減少一歲,漸次遞減至人壽十歲,稱為「減劫」;人壽由十歲,每百年增加一歲,漸次遞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合一增劫減劫約當一千六百萬年,二十中劫合計為三億二千萬年。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

  壞劫:此一時期的世界經由火、水、風三災而毀壞。首先是有情生命的滅絕,稱為趣壞、有情壞;其後,世界出現七個日輪,起大火災,把初禪天以下的器世間燒壞;次起水災,水淹至二禪天;最後是風災,壞滅三禪天,稱為界壞、外器壞。唯四禪天不為三大災所壞,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經過八萬大劫,仍歸壞滅。

  空劫: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的第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

  待世界又成,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週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要之,佛教對世界的成、住、壞、空有詳盡的說明,實非目前科技所能證知的。

    ◆十方佛土

  吾人所在的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佛土,三惡五趣雜居,眾生於其中堪能忍受,故娑婆有堪忍的意思。佛陀曾顯現與娑婆穢土迥異,清淨光明的內證境界,也不斷提到他方佛土的清淨莊嚴,鼓勵人們發願往生他方世界。凡此,皆證明佛教對宇宙時空的了知超越現代科學的研究。《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彼國黃金鋪地,七寶樓閣,無三惡道,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大家耳熟能詳的《藥師經》說,東方藥師如來的琉璃世界,民生物質豐富,一切隨心所欲,人民善良敦厚,充分說明他方世界的存在。

  佛教介紹清淨安樂的佛國淨土,目的是希望讓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發堅固願,或施善修行往生,或生信心勇於度眾。因為國土世間乃有情眾生業緣所招感的依報,唯有身口意的清淨行善,才能改善器世間的環境。因此,佛教的宗旨是在令有情發心立願,建構即心即佛的「唯心淨土」,轉娑婆穢土而成人間淨土。

  綜而觀之,佛教講說的佛國淨土,在時間上是「豎窮三際」,在空間上則「橫遍十方」,非科學所能測度。

    ◆色空不二的宇宙觀

  佛教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如同圓環,沒有起點與終點,因此無所謂宇宙的起源與創造之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的真理--緣起,即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萬事萬物莫不是在因緣和合之下產生、消長乃至滅亡,而宇宙運轉的法則,佛教提出六因、四緣、五果的因果論以為闡述。

  至於宇宙的緣起,佛教小乘諸宗派主張「業感緣起」,說明有情眾生所行善惡事將招感現世或來世相應的果報,其中又有正報和依報之分。正報是指眾生本身的美醜、智愚,依報則是外在環境的差別。因此,宇宙世間的形成與轉變,有情與無情有相當密切的相互關係。

  法相宗的唯識說,進一步提出「賴耶緣起」,主張萬法皆由業感受報的主體阿賴耶識所變現。由於阿賴耶識含藏各種種子,遇緣起現行,現行又回薰種子,受薰的種子遇緣又起現行,如此周而復始。因此,宇宙萬象不過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主張「真如緣起」者,則依據《楞伽經》、《密嚴經》所載,敘說有情如來藏中的自性清淨心,才是萬法生起的根源,由於真心被雜染矇蔽,產生阿賴耶識,而使眾生生生世世輪迴不已。由是,佛教對宇宙的詮釋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每一個有情眾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淺,而能顯現出不同的世界。

  華嚴宗主張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種萬事萬物互為緣起而成一體的論說,即法界緣起。法界緣起的宇宙觀強調唯心所起的法界互為緣起,乃依據華藏世界從整個宇宙的成立狀況來敘說萬事萬物的形成原理。

  以上各種宇宙緣起之說都離不開有情心識的造作,只要覺悟此心即佛,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會和我們一起成佛,造就出清淨的佛國淨土。

  從緣起論,我們對宇宙的現象有了全盤的概念,然而宇宙的森羅萬象,其本體究竟如何?關於這個問題,佛弟子曾作過深入的研究,從早期的「三世實有,法體恆存」到大乘初期的「緣起性空」產生空有之爭,而漸漸匯歸兩家成「真空妙有」,發展至「即空、即假、即中」的色空相融說,亦即現象不離本體,本體即是現象。因此,吾人不必向心外去探討世界,要向心內追求,把宇宙納於胸中,對宇宙萬物便可以了然,因為法界只在當下一念。一念證悟本體,宇宙萬象無不豁朗分明。

  自古以來,人類就不斷地探討宇宙的奧祕。在科學不發達的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來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等各種變化究竟是從何而來,以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世界各民族都發展出他們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亞的阿拉、歐洲的上帝,多神教更賦予自然界神格,如日神、月神、水神、風神等。佛教認為宇宙乃緣起,一切事物皆在因緣和合下產生。因緣際會時,一切現象的生起,是那麼真實確切;因緣變化時,昔日情景隨之灰飛煙滅。宇宙世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存在,所以佛教說「無我」、「空」、「真如」、「妙有」,不論說空說有,不外希望人類能從緣起中道的真理,印證宇宙實相。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心能生萬法,因此,唯有從修心出發,才能證知宇宙的奧祕。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