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兩位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見與見緣
Re: 見與見緣
太虛大師《楞伽經義記》:
解無生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
眾緣所起無自體,當未生時,尚無此物,自字不能成立。乃至眾緣和合,仍唯眾緣,不能有自也。不自、則不他,亦不共,然非不生。此中所明,但有緣而無法,所以生即不生,除住滅想定時、即緣生是無生。小乘無生,不過入滅定耳。般若所明無生,不取定中無生,諸緣生法當體即無生也。
壬三 離自性
『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此從緣生無性之生(無自性)性,明離自性。緣起法上之生,無自性性,蓋緣起法剎那生滅,變異無定。隨見此法即非此法,絕無定相可取,即相無自性性。取之全唯妄計,相本無故,離相無相之成自性亦不可得,曰勝義無自性。於此三性,皆明三無性矣,故一切性離自性。
解無生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
眾緣所起無自體,當未生時,尚無此物,自字不能成立。乃至眾緣和合,仍唯眾緣,不能有自也。不自、則不他,亦不共,然非不生。此中所明,但有緣而無法,所以生即不生,除住滅想定時、即緣生是無生。小乘無生,不過入滅定耳。般若所明無生,不取定中無生,諸緣生法當體即無生也。
壬三 離自性
『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此從緣生無性之生(無自性)性,明離自性。緣起法上之生,無自性性,蓋緣起法剎那生滅,變異無定。隨見此法即非此法,絕無定相可取,即相無自性性。取之全唯妄計,相本無故,離相無相之成自性亦不可得,曰勝義無自性。於此三性,皆明三無性矣,故一切性離自性。
Re: 見與見緣
ㄧ切解脫的智慧如果不是從第一義諦開展,那也是很奇怪的,六祖的自性說——五分法身也不會例外的。
《大乘義章》:
五法三自性。。。。四者正智,五者如如,後經翻為『真如』。
言正智者,了法『緣起無有自性』,離妄分別契如真照,名為正智。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為如。
《六祖壇經》自性五分法身:
按大乘佛教之解釋,見於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二十本,佛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即:(一)戒身,指如來之身、口、意三業遠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二)定身,謂如來之真心寂靜,自性不動,遠離一切妄念,稱為定法身。(三)慧身,謂如來之真心體明,自性無闇,觀達法性,稱為慧法身,即指根本智。(四)解脫身,謂如來之自體無累,解脫一切繫縛,稱為解脫法身。(五)解脫知見身,謂證知自體本來無染,已實解脫,稱為解脫知見法身。同書又舉出關於五分法身名義之解說:「分」為因,而上記之五種為成身之因,故稱為「分」;「法」為自體,而上記之五種為無學之自體,故稱為「法」;又「法」是軌則之義,上記之五種為成身之軌,故稱為「法」;「身」者是體,而上記之五種為諸佛之體,故稱為「身」;又以眾德聚積之義,故亦稱為「身」。
《大乘義章》:
五法三自性。。。。四者正智,五者如如,後經翻為『真如』。
言正智者,了法『緣起無有自性』,離妄分別契如真照,名為正智。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為如。
《六祖壇經》自性五分法身:
按大乘佛教之解釋,見於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二十本,佛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即:(一)戒身,指如來之身、口、意三業遠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二)定身,謂如來之真心寂靜,自性不動,遠離一切妄念,稱為定法身。(三)慧身,謂如來之真心體明,自性無闇,觀達法性,稱為慧法身,即指根本智。(四)解脫身,謂如來之自體無累,解脫一切繫縛,稱為解脫法身。(五)解脫知見身,謂證知自體本來無染,已實解脫,稱為解脫知見法身。同書又舉出關於五分法身名義之解說:「分」為因,而上記之五種為成身之因,故稱為「分」;「法」為自體,而上記之五種為無學之自體,故稱為「法」;又「法」是軌則之義,上記之五種為成身之軌,故稱為「法」;「身」者是體,而上記之五種為諸佛之體,故稱為「身」;又以眾德聚積之義,故亦稱為「身」。
Re: 見與見緣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病妄則藥妄,舉空拳以止啼;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既覺既悟,何滯何通?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消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而歸法界。
竊見玄綱浩瀚、妙旨希微,覽之者詎究其源,尋之者罕窮其際,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輒以旋披往誥、𥾝覿舊章,備三藏之玄文,憑五乘之妙旨,繁辭必削,缺義復全。雖則創集無疑,況乃先規有據,窮茲性海會彼行林,別舉六門通為一觀,參而不雜一際皎然,冀返迷方情同曉日,佩道君子俯而詳焉。
今略明此觀,總分六門:先、列名;後、廣辨。
一、顯一體,謂自性清淨圓明體。 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 三、示三遍: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四行四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
五、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二者、觀人寂怕絕欲止;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六、起六觀: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觀;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探長隨筆:
自性(清淨心),無自性(真空妙有)?!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病妄則藥妄,舉空拳以止啼;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既覺既悟,何滯何通?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消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而歸法界。
竊見玄綱浩瀚、妙旨希微,覽之者詎究其源,尋之者罕窮其際,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輒以旋披往誥、𥾝覿舊章,備三藏之玄文,憑五乘之妙旨,繁辭必削,缺義復全。雖則創集無疑,況乃先規有據,窮茲性海會彼行林,別舉六門通為一觀,參而不雜一際皎然,冀返迷方情同曉日,佩道君子俯而詳焉。
今略明此觀,總分六門:先、列名;後、廣辨。
一、顯一體,謂自性清淨圓明體。 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 三、示三遍: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四行四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
五、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二者、觀人寂怕絕欲止;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六、起六觀: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觀;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探長隨筆:
自性(清淨心),無自性(真空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