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岩智閒)師參溈山,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伶俐,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師被一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文字 從頭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嘆曰:“畫餅不可充飢!”屢祈溈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干汝事。”
師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卻,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泣辭溈山,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跡,遂憩止焉。
一日,刈除草木,偶拋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
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贊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
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香岩禪師開悟的故事,後世佛子可以說耳熟能詳、盡人皆知,獅子之所以從千七百則中拈出這一篇,是因為由香岩破參開始,禪門中出現了一個全新的修學方法--參話頭!
參禪的方法 雖說經宋朝大慧杲禪師的大力提倡,而得以風行天下,其創始人實際上 乃是前唐的溈山禪師。
在溈山之前,宗門接引後學 都是用直接指授的方法,例如達摩之為慧可安心,馬祖答大梅“即心是佛,”為師的只要稍稍透露少分消息,即可使學人覓得端倪,識得歸家路途。
此種手法雖然快捷淋漓,但是對參學者根器的要求非常高,在這擊石火、閃電光的一瞬,抓得住即可登堂入室,抓不住則當面錯過,是以後來雲岩、靈雲等歷二、三十年不得發悟,其師百丈禪師 亦無可奈何。
直指好比用的是一把尖利的小錘,講究的是巧勁,如果玻璃瓶 只有薄薄的一層,自可一擊而碎。但假如是厚厚的一塊玻璃,單靠這樣一把小錘 敲敲打打是不行的,必須換把大錘 才敲得碎。什麼樣的手段方稱得上是重錘呢?當然是參究,讓你對一個問題 投入全部的身心與精力,象座大山一樣壓在身上,時時不得鬆懈。這樣的重錘,被溈山從香岩身上 首先使用了出來。
話說香岩 在百丈跟前雖然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但他並沒有開悟,百丈沒有肯他,指示他再參溈山?
想必溈山也早知他問題之所在,所以當香岩來參時,即直言相告:“此是汝聰明伶俐,意解識想,生死根本。”可見不僅是後來人,不僅是獅子以及其他崇尚多聞的人,就是當年禪宗最興盛的年代,就已經有很多象香岩這樣玩玩知見,耍耍嘴皮子的人了。
所以溈山告訴他,你這是意解識想,是世智辨聰,是無始以來的生死所在,搞這些花哨的東西 是出不了生死的!為了看看香岩是否確有所悟,也為了讓香岩意識到 自己問題之所在,於是問他:“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你在百丈先師面前 見識過那麼多大的場面,聽到過那麼多精彩的對答,我如果問個尋常的問題,你必然有現成的答案在等著我,那麼好!我就來問你個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問題:你知道自己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嗎?香岩一聽,當時就楞住了:我又沒有神通,如何知道父母未生前 是個什麼面目?其實父母未生時,也即是萬法未生時,既然沒有法,又如何來的面目呢?這一問果然有力量,香岩立時啞口無言。
大家都知道,所謂“涅磐”者:涅即不生,磐即不滅。只有證到為何不生,才能知道為何不滅,才能超越生死。溈山當時這一問 堪稱前無古人,因為以前從未有人問過 類似的話,香岩找不出現成的答案,於是求師兄能為他道破(他還沒意識到 以前的過錯,就在於總要求個知解,豈不知溈山如果為你說破了,你還能悟嗎?),幸好溈山 沒有婦人之仁,好不容易才把他套住,如何能輕易放過?於是說:“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干汝事。”正所謂“父母所生口,終不為你道。”當時若是說出來,又如何能有後來之事呢?
香岩無奈,於是將平昔 所看的文字一把火燒卻,充滿絕望和落寞地說:“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各位且道香岩 自此真的是什麼都不思,一切皆不想,一門心思 去做他的“長行粥飯僧”麼?非也,此後(據說他在南陽慧忠國師道場的遺址 一直住了十幾年)雖然沒有再翻故紙堆中的文字,但師兄的那句話 卻未曾須臾忘也,正是因為日日提撕,時時牽掛,才會於某日“偶拋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這個須臾不忘、時時牽掛,就是在參啊!
其實參禪所貴者是心中的疑情,如果真疑生起來 你就是想放都放不下,香岩嘴上說免役心神,其實又何曾有一日得免過?後世禪和子之所以難以發悟,只為念話頭者多,參話頭者少,因為心中生不出疑情,是以常參究經年而了無消息。
溈山之所以要如此相為,是因為當初 如果直接為他說破,香岩必然像過去一樣,又落入概念的窠臼裡,接著玩他的語言、文字游戲,如此 則如何能打破無明殼子呢?溈山不愧為大手筆宗師,既然正面接引不行,那就先把你逼到絕路上,讓你來個前無路可進,後無路可退,置之死地而後生。
因為你那無明的殼子太厚,給你把小錘子輕輕敲打,根本就打不破,那麼我就給你換把大的,你在那裡慢慢參,參到最後力量積蓄足了,“啪”地一下打開,還怕無明不破嗎?看來這個“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果然是宗下 屢試不爽的法寶!至於溈山所首創的,用個無意味語作話頭,使學人籍以 參究發悟的方法,在後世幾乎更是 成為宗門悟禪的 惟一可行之法。
其實話頭 本來沒有任何意義,都是些無意味語,可為什麼有意味、有邏輯的見解和思辨 都打不破無明,這個無意味的話頭 反而能打破無明呢?近代著名禪宿,八指頭陀月溪禪師 講得很好,在他所著的《禪宗源流》一書中說:“修大乘人 知一念無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無明 以打破無始無明,而見本源自性,乃擒賊先擒王之法也。”
按照他的說法,我們的佛性 是無始無終的,由於一念不覺 所生出的無始無明,則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無始無明 本來無知無覺,但是由它所生出的見聞覺知 則是有知有覺;見聞覺知同時具有淨緣和染緣,其中染緣起現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功用,就是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 具有不可打破的特性。它本身雖然無法打破,但如果以之為工具,卻可以用來打破無始無明,就好比鐵錘 不能打破自己,而可以打破玻璃瓶一樣。
所謂參話頭,就是讓你用這個一念無明 去打破無始無明,從而見到自己的真如佛性,宗門的這柄鐵錘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作用,學人果能如理而參、如法而修,何愁不能破參發悟呢?
關於參話頭,歷代祖師有許多精要開示,袁煥仙先生更有一番精彩論述,有興趣者可參閱《維摩精舍叢書》。
鐵錘能打破
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