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6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二個錯誤的根源,即在於錯誤地認識心性,以為空空落落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
其實不思不想 只是暫時止歇了 作意的思量分別心,百作意的自性分別心 並未止歇。
前一篇我曾說過某些中觀學人的錯誤,是錯把破除一切“有”見 當作證悟的空性,把知見誤作為見地。
這些人正好相反,把覺知心的靈明澄清狀態 當作心的本性,把虛妄的覺受 當作真實的證悟,這種錯誤 大多發生在禪宗、寧瑪、噶舉等秉持甚深實相見的教派中。
那些教派 常常用直指人心的方式 接引後學,讓學人識取、認知自己心中離念的靈知,以證悟真如實相。
但是語言所能傳遞,永遠是概念不是真實,是標月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不管為師的如何上指下示,左拈右提,學人能夠直接感知,直接面對的,永遠都是自心的表象,而不是自心的本性。
根基相應者,可以突破言詞 和概念的束縛 而悟入真實,根基不契者,則難免不被他人舌頭所瞞,墮入無心無念的死水潭中。
這不是為師的無能,而是你自己的習染太厚,是你自己的本命真君 埋藏得太深。

昔年慧能南逃途中 被慧明追及,乃點化彼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聽到這話當下就悟了,那是他根基相契,因緣已到。假如當時路邊草窠裡還藏著盜法之人,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即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把個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的無念心 當作個大寶貝藏起來,只怕無念的和尚宗也就等不到摩訶衍去創立了。

禪宗傳法一般比較隨機,手段亦靈活多樣,錯認光景的情況雖然有,但還不是很嚴重。而寧瑪和噶舉傳法的內容 大多比較正面,方式也比較正規,弟子們的問題 似乎就要多些。我曾經尋問學大圓滿的人:“人們都說修學大圓滿 證悟心性很容易,你們上師給弟子傳竅訣時,能當下證悟心性的人多不多?”
對方說:“傳竅訣時,在上師的加持下,每個人都可以 認識到自己的心性,但如果事後不注意看護,也會丟失掉。”
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他所說的認識,只是一種相似的認知,而不是真實的證悟,與摩訶衍的見解 本質上大同小異。
後來我見到他上師的翻譯 迦那伽羅仁波切(漢文名高文軍,是大圓滿的真實證悟者)又問道:“您侍奉上師這些年來,經您口譯得竅訣者 早已盈千,像您那樣於聽聞竅訣的當下就能證悟大圓滿的人多不多?”他說與他同樣情況的藏人中有,漢人則一個都沒有。
因為證悟大圓滿 既是證悟初地,即使再沉穩的人,當心中發起 極喜的歡樂時,也一定會不自覺 流露出來的。這樣看來,那些以為得到竅訣時 即已認識心性的漢族弟子,沒有一個真正證悟了自己的心性。
法王如意寶在《竅訣寶藏海》中也說:自己前一年 給覺姆們指示心性時,認為她們都已經認識了自己的心性,可現在看來 很多人並沒有認識。這些人如果對自己的見解能有清醒認識,於聽聞竅訣後 按照上師的教導 繼續禪修,實證大圓滿 也許並非難事,否則難免落得個泡影漢,成為個知解宗徒。

明白 無心非道,只是知其然,這個別說大手大腳們知道,小手小腳們也知道,有關的話題祖師們 早就說過N回了。知道無心為什麼不是道,是知其所以然,這個大小手腳們知道的 恐怕就不多了。進而知道 無心雖然不是道,但卻可以 成為入道的門徑,成為解脫之方便的人 可能 就更少了。

眾生墮入生死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能夠解脫輪回的,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
菩提只能心上悟,般若也只能心上求,那麼心 又從何處生?當然要由念生,無念則無心嘛!不管是誰,只要生心 就必有念,要麼是有造作念頭之心,要麼是無第造作念頭之心。
就像水,要麼流動,要麼靜止,絕不會有第三種狀態存在。所以佛所傳授的修持法門,也只有 有心與無心兩大類,如果你真懂無心的好處,“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非但不是什麼害命的毒藥,實在就是悟心的殊勝方便。
因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你作意、分別、觀察,它是夢幻泡影,你不作意、分別、觀察,它還是夢幻泡影。
既然恁麼 不恁麼 它總是夢幻泡影,不恁麼 比恁麼顯然輕巧容易多了。
你看《圓覺經》先講未入地者、已入地者 和如來三種隨順覺性,然後總結說:“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於無了知 不辨真實。彼諸眾生 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而不息滅、不了知、不辨真實的最勝方便,就是一個“不理睬”!
所以說大蟲爺爺 才是深契佛心,而大手只知出東門 向西走是高家莊,卻不知出東門向西走 也是高家莊。
只有半瓶子醋 卻時不時地 扯開嗓子瞎嚷嚷,呵呵!這種人一看就是個 沒見過大場面的生瓜蛋子。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62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如果用電腦 來比喻我們人,我會用硬盤 比喻阿賴耶識,CPU比喻意根,內存比喻大腦,主板比喻傳輸神經,而支持整個電腦運行的軟件系統,則是種子!
正確的程序 好比清淨種子,錯誤的程序 好比染污種子。
不用說,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為你的系統程序中 出現了錯誤,染了大量的病毒。只要你能將錯誤完全糾正,將病毒徹底清除,你就成佛了。
所以說,成佛一事 從道理上講,其實還是蠻簡單的。

當然,人畢竟不是電腦,你與電腦還是有兩點不相同。
一是電腦軟件是軟件,硬件是硬件,它的硬件 並非從程序而來,而我們的硬件——身根——也是從種子出生的;
二是電腦沒有主觀意識,只能被動地 執行程序,不能自己設計 並修改程序,而我們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 清除舊的種子,再熏染新的種子。所以說哪,不但貪嗔疾從種子生,慈悲喜舍 也是從種子生。
所謂修行,就是清除壞種子 轉入好種子;所謂成佛,就是惡種淨盡 善種圓滿,然後再連一切造作 生心的種子也一並滅盡。我們常說一闡提人 不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程序已經完全被病毒感染了,連一點正確的東西都沒有。我們還說一闡提人一定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軟件 雖然不中用了,但他那台電腦的硬件 並沒有壞,只要有人能耐下心來認真調理,最後依然是可以修復的。
至於說無為種子 如何生有為種子,有為種子怎樣染淨互熏,有為的淨種子 又如何激發出真如的無為種子,從而最終成就圓滿的佛果,因為所涉內容太多,這裡就不細論了。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63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六根雖然作用不同,但覺性是一,佛因為正確認識到了這一點,因而能夠轉六根成五智;
凡夫誤認六根為六性,錯轉一心成六識。
凡聖天地之差,其實最初只在毫釐耳!
所謂“六解一亡”,並非要你去 解消六根以消滅一心,而是要讓你 破除以六根為實有的 誤解與執著,
認識到一切顯現 與認知的真正源頭 不在你的覺知根,而在你的本基中 所蘊含的究竟心性。
因此,破即是轉意,將第七識以外諸識上的 非尋伺自性分別,由無明轉變為正智,
將自心從將十八界 執以為實的虛假迷亂中 解脫出來,從而會六根入一心,明一心 歸一性。
在有的釋迦佛造像中,佛的心間 就畫有一尊普賢王如來,
意思就是我釋迦 即是由證悟自己的原始心性 而成佛的。
而且非但我釋迦,十方三世佛 也都是因為證悟了 自己內心的普賢王如來 這個本初佛才得以成佛的。

:mrgreen:本初佛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64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士初謁秀圓通…自是遂著發願文,痛戒酒色,日惟朝粥午飯,銳志參求。既依晦堂,乞指徑捷處。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論?”公擬對。
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

一日同堂山行次,時岩桂盛開,堂曰:“聞木犀花香麼?”
公曰:“聞。”堂曰:“吾無隱乎爾。”
公釋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麼老婆心切。”
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

久之,謁死心(悟)新禪師,隨眾入室。
心見,張目問曰:“新長老死,學士死,燒作兩堆灰,向什麼處相見?”公無語。
心約出曰:“晦堂處參得的,使未著在。”

後左官黔南道,力愈勝,於無思念中,頓明死心所問,報以書曰:
“往年嘗蒙苦苦提攜,長如醉夢,依稀在光影中,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
謫官在黔南道中,晝臥覺來,忽爾尋思 被天下老和尚瞞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為也。”

:mrgreen: 燒作兩堆灰,向什麼處相見?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65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良馬見鞭影而行(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二)


  外道問曰:“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遂悟,作禮而去。外道真可謂 良馬見鞭影而行,後人都在良久處會,乃見影 未見鞭也。外道見影悟鞭,影者鞭之影,鞭者影之鞭。既有此虛影,則有此實鞭,處此實鞭,則到處 皆有虛影相隨,而剎那不離。
若只認虛影 而不悟實鞭,惟良久處 有此我,不良久 竟無此我耶。
雪竇顯等判,皆不著親切處。
惟百丈請益法眼,語未終,法眼雲:“住!住!汝擬向世尊良久處會那。”丈從此悟入。
悟入兩字妙,乃見良久,而知此我也,猶見鞭影 而知鞭知利害也。
初悟者 見良久而悟入此我,若能悟此我於當下者,即良久即我,又何有鞭影之喻也。
蓋此我 極其現成,固已久矣。
惟其久固良,故世尊於有言無言之外 以良久示之。

  客曰:“何以謂之良也?”
  曰:“問即不良,良即不問。”
  今日說定法,昨日說不定法,乃建化當機下藥,是佛妙用,即此我妙用,非外道能知。
只要能知 此我為主,說定 不定法,總是誘人悟入此我。


  (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二)

:mrgreen: 蓋此我 極其現成,固已久矣。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66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良馬鞭影(《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二)

  世尊因外道問雲。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據坐。外道贊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作禮而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頌曰。

  鞭影分明指似君。多聞瞥地爽精神。汾陽報汝諸禪侶。信手拈來莫厭塵。(汾陽昭)。

  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明鏡忽臨台。當下知妍丑。妍丑分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因思良馬窺鞭影。千裡追風喚得回。(雪竇顯)。

  雙鋒覆護兩俱摧。迷雲從此豁然開。收得劫初鈴子後。輕輕一振動雲雷。(天衣懷)。

  萬丈寒潭徹底清。錦鱗夜靜向光行。和竿一掣隨鉤上。水面茫茫散月明。(白雲端)。

  經過遇夜宿荒草。開得眼來天大曉。空心赤腳唱歌歸。路上行人已不少。(保寧勇)。

  特地慇勤問有無。因風應不費工夫。迷雲縱得開令入。未免區區在半途。(淨照臻)。

  雪覆喬林同一色。清光上下含虛碧。採樵人立渡頭寒。極目圓蟾為誰白。(成枯木)。

  外道粗心慣險夷。老胡鞭影露針錐。行人拾得東門兔。誰管韓盧精力疲。(長靈卓)。

  世尊恰似青銅鏡。掛向虛空秋月靜。表裡無私照膽寒。高低一一皆相映。(佛鑑勤)。

  杲日連天照有無。孰雲善逝坐跏趺。如今要見當年事。邪正由來在半途。(龍門遠)。

  有無不問語先墯。明鏡當台雙照破。迷雲散盡曉天空。杲日團團紅似火。(佛性泰)。

  露影藏身問世尊。瞿曇一點不加文。迷雲舒捲從斯入。十倍精神減八分。(佛燈珣)。

  迷悟躅髏前。何勞更舉鞭。只持雞狗戒。不學祖師禪。(鼓山圭)。

  兩處牢關擊不通。纖塵不動自乖宗。忽然業鏡百雜碎。黃面瞿曇失卻蹤。(徑山杲)。


  【續收】
外道慇勤來問佛。有言不問及無言。大雄不費纖毫力。良馬何曾用舉鞭。(照堂一)。

  世尊隻眼通三界。外道雙眸貫五天。華意正濃桃臉笑。春光不在柳梢邊。(雪巢一)。

  不問有言無言。說甚見影見鞭。露柱口掛壁上。燈籠倒退三千。(瞎堂遠)。

  陷虎機關兩處安。湍流一截萬源干。駿駒瞥爾窺鞭影。凜凜霜蹄毛骨寒。(尼無著總)。

  獵涉榮枯未是奇。到頭誰是出家兒。故鄉漠漠無消息。時有孤雲嶺外歸。(正堂辯)。

  赤日輝空照大千。佛魔俱盡頭超然。悠悠莫論途中事。露出胸襟子細看。(大溈智)。

  不問有無先話墯。軒轅古鏡忽臨台。雖然當下分妍丑。依舊迷雲撥不開。(肯堂充)。

  自把碌磚空裡擲。必端自打自家頭。灼然自痛自難說。自著摩挲歸去休。(斷橋倫)。

  不問無言及有言。坐觀成敗自安然。仙陀瞥爾知宗墮。誰謂世尊曾舉鞭。(本覺一)。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二)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67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良馬鞭影(黃炳寅《破禪的智慧》第六篇)


  釋迦牟尼行傳記載:世尊因有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
外道贊嘆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拜而去。
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
世尊曰:“如世良馬,鞭影而行。”


 研究大乘 必須重視思維方法,從這段記載可以證明。般若大法在觀照,觀照則需“離四句”。
行傳中所敘外道 顯然精通推理,所以世尊 亦不敢冒觸機鋒。
外道話頭 極為凌厴:有中有“不”,無中有“不”,有無俱遣,毫無滯礙。
一般所知“佛法無邊”之“邊”字 其實是指一端、極端、偏執之意言,即使“心存不偏”亦屬偏見。
必須掌握 即有即空,即空即有 原則去參學。
不著二邊,就是無邊,無邊當然無著。
世尊說的“良馬鞭影而行”,譬喻恰到好處。
若對馭馬方法 欠缺深入觀察,根本說不出這句名言。
而農業社會,遊牧民族中 馴馬高手的確在駕馭良馬時 施用鞭影——馬鞭僅只揮動 或輕輕點到為止,有些鞭策手法 更是出神入化——世尊這句名言,意在不著痕跡。
他贊許外道 並非過詡。
外道這“不問有無”思維法 其實已涵蓋佛法的《中論》大法,世尊在《金剛經》中說法 正是此等方法,他作了保持沉默(良久)暗示默許外,亦無他法 可以破解也。
後來之《大智度論》所說“般若如大火燒,四面不可觸”亦在解說 這等推理方法機鋒難測,不能輕舉妄動(世尊亦不願碰觸)。
從現代觀點言,外道的“不問有無”不能用“執兩用中”去破,因為用中 僅能破兩難法。
有名的蕭勒士 在他的大著《如何使思想正確》中 曾經舉出這類方法,但亦只能用“拒絕接受”對付,這與二千五百年時 世尊的“良久”應對是古今相同。
至於阿難,可能尚在學習階段,根本不懂 什麼是思想方法 而貿然發問,徒然引發世尊感慨,由此可知 西在外道 在當時知識份量之重。

  (黃炳寅《破禪的智慧》第六篇 禪宗話頭名言解讀)

:mrgreen:般若如大火燒,四面不可觸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68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佛鑑禪師的悟道歷程 經過了四個階段:有省、大豁所疑、有語、當下釋然。
四個階段所悟有何不同呢?
1分別是:理上有所領悟,根本尚未證得;
2根本大事已明,尚未透出機用;
3凡情初破,初識語句;
4偷心死盡,會取末後一句。

在文章的開始,佛鑑禪師因參“惟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一句而初明心要,
因為心中已經有個見處,他和圓悟(《碧岩錄》的作者)二人 都希望五祖給作個印證,證明他們已經悟道了、見性了。
看來不光是現在人這樣,就是古人也不能倖免,剛剛得到點皮毛,去找個名師印證一下,蓋個橡皮圖章:我已經見性了(其實是見鬼了)。
幸好演和尚 是個真正的得道高僧,知道二人 只是有那麼一點點解悟,沒有真的證悟,所以始終不為他們印據,於是二人相繼而去。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69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一日,聞祖舉“僧問趙州:‘如何是和尚家風?’州曰:‘老僧耳聾,高聲問來。’僧再問。州曰:‘你問我家風,我卻識你家風了也。’”師即大豁所疑,曰:“乞和尚指示極則。”
祖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師展拜,祖令掌翰墨。

後同圓悟語話次,舉:“東寺和尚問仰山:‘汝是甚處人?’仰山曰:‘廣南人。’寺曰:‘我聞廣南有鎮海明珠,曾收得否?’山曰:‘收得。’寺曰:‘珠作何色?’山曰:‘白月即現,黑月即隱。’寺曰:‘何不呈似老僧?’山*手近前曰:‘慧寂昨到溈山,被索此珠,直得無言可對,無理可伸。’”
悟顧師曰:“既雲收得,又雲無言可對,無理可伸,是如何?”師無語。
忽一日,謂悟曰:“仰山見東寺因緣,我有語也。東寺當時只索一顆珠,仰山傾出一栲栳(栲栳,竹木編的大籃子)。”悟深肯之,乃告之曰:“老兄更宜 親近老和尚去。”

師一日造方丈,未及語,被祖詬罵而退,歸寮房閉門打睡,恨祖不已。
悟已密知,即往扣門。師曰:“誰?”悟曰:“我。”師即開門。
悟問:“你見老和尚如何?”
師曰:“我本不去,被你賺累,我遭這老漢詬罵。”
悟呵呵大笑曰:“你記得前日下的語麼?”
師曰:“是什麼語?”
悟曰:“你又道:‘東寺只索一顆,仰山傾出一栲栳。’”師當下釋然。
悟遂領師同上方丈。祖才見,遽曰:“勤兄!且喜大事了畢。”

:mrgreen:
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東寺只索一顆,仰山傾出一栲栳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0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我們說,無相才是真佛,有相都是假佛。
因為「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也!報身顯光明相,化身現色身相。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的化身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但那是假身,你認著這個假身,就不能見如來。
法身才是真佛,法身無相。報身、化身都有相,所以都不是真佛。
若從究竟說來,假就是真、真就是假,全假即真、全真即假。
若沒有法身,從何顯出報身、化身呢?報化身離開法身 能顯現嗎?
就像離開水 顯現不出波浪、離開鏡子 顯現不出影子一樣,離開法身 也顯現不出報化身。法身在哪里呀?法身就是眼前的森羅萬象啊!
森羅萬象 離開了法身就無從顯現,我們透過相來見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
分真分假 都是我們自己的妄心分別,法身無相,無相而無不相,法身本來就如此。
有成如「卍」字者,就是成就萬相莊嚴、清淨無染,就是「於圓滿法如量得解」啊!

:mrgreen: 若從究竟說來,離開水 顯現不出波浪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非心非佛(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
  祖曰:「非心非佛!」

  【語譯】
  某僧人問馬祖:「如何是佛?」
  馬祖回答說:「非心非佛。」

  【評唱】
  無門曰:「若向者裡見得,參學事畢。」

  【語譯】

  無門說:「如果你能在這裡悟得真章,參學一事已畢。」

  【頌曰】
  路逢劍客須呈  不遇詩人莫獻
  逢人且說三分  未可全施一片

  【語譯】
  寶劍在遇見真正的劍客,需要呈鑑。縱是好詩,未遇詩人,也不用獻出。路逢之人,只能說三分的話,不要把心都掏出了。

  【附參資料】
  一、《星雲禪話》止小兒啼
  有一天,馬祖道一禪師對徒眾們開示說:「你們要明白,自心便是佛,此心即是佛。當初,達摩祖師從南印度來到東土,傳授最上乘的一心之法,令我們開悟。
  又引《楞伽經》來印證眾生的心地,因為他唯恐大眾顛倒,不相信這個心地法門,是每個人都具足的。
  正如《楞伽經》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求法的人,要無所求,因為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
  有一個學僧不明白,就問禪師:「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禪師回答:「為了止住小兒的啼哭。」
  學僧又問:「啼哭停止之後,又怎麼樣呢?」
  禪師說:「我就開示非心非佛。」
  學僧再問:「對於這二種以外的人,您有其它教示嗎?」
  「跟他說『道不是一物!』」
  「若是一個對以上道理 都很明白的人,和尚您要怎麼開示他呢?」
  禪師笑呵呵地說:「就教他體會大道。」

  到底我們要如何 才能見到佛性,究竟是「即心即佛」?或者要「非心非佛」?
  其實沒有一定的答案,這只是禪師們 對於不同根性的人,改採取的方便說罷了。
  對於心外求法的人,就告訴他「即心即佛」;
對於執著於心法的人,就得告訴他「非心非佛」,
然後再進一步指引他,道不是一物,要遠離兩邊,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最後,連「是佛非佛」都要放下。

  參禪悟道,不論是肯定的「即心即佛」,或是否定的「非心非佛」,到最後統統都要放掉,
因為這只不過 是讓我們契入佛性 的法門而已,甚至連求取證悟的心態 都不可有,
悟道者,應無所求,才能真正悟入佛性。

  二、【聖嚴法師說禪】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問:有和尚問曹山本寂禪師說:「即心即佛的道理,我就不問了,但什麼是非心非佛的道理呢?」
  曹山禪師說:「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兔子本來就沒有角,而牛角是天經地義地存在。曹山禪師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答: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兩句話都沒有錯。
  但從實際體驗來說,講出這兩句話 已經離開心、佛的事實,只是文字、口舌、思辨、觀念,既不是心也不是佛。
  許多人認為 即心即佛是對的,眾生是諸佛心中的眾生,諸佛 是眾生心中的諸佛,因此在經典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但若牢牢執著 眾生心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眾生的心,這也是錯的,因為佛 畢竟不是眾生。
  這二者的差別何在?站在開悟者的立場,即心即佛是對的;站在未開悟者的立場,即心即佛是錯的。
  因此講非心非佛 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著!沒有這個執著 才能放下對於佛境、佛性的執著,才有希望真正開悟。
  所以講非心非 佛也是對的,可是講這個 對眾生卻有問題──既然不是心也不是佛,那究竟是什麼?
  既然沒有心也沒有佛,修行又是為了什麼?
  釋迦牟尼佛度眾生更是為了什麼?
  所以這句話 要看你怎麼用,用得恰當就是對的,用得不當就是錯的。
  因此曹山禪師用「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來比喻,化解了這個問題。
在一般的常識中,牛有角,兔沒有角,但你不要在常識中兜圈子,要把常識的觀念擺下來。
如果有人告訴你 兔角不一定沒有,牛角不一定有,這就把常識世界的心態 一下子扭轉過來,不再鑽牛角尖了。
  他針對一般人 以常識作判斷,以咬文嚼字做工夫 而加以破除,用兩句違背常情常理的話 把思辨的問題解決了。
  有禪師說 生薑是長在樹上的,皂角(豆科植物)是長在地上的,他倒過來講,為的是什麼?是打斷你常識的思惟和執著,叫你親自去體驗,不要老在文字上兜圈子。

  (心平如願《無門關》)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