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久響龍潭(明超《無門關夾注》)久響龍潭(很早就嚮往龍潭和尚的禪風)
鼎州德山宣鑑禪師,簡州周氏子,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嘗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
後聞南方禪席頗盛,師氣不平,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遂擔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師無語,
遂往龍潭。至法堂曰:“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
潭引身曰:“子親到龍潭。”師無語,遂棲止焉。
——這是德山初到龍潭因緣,接下來就是下面這個德山開悟的公案。
龍潭(唐代禪僧。出身、生卒年皆不詳。屬青原行思法系。從天皇道悟出家,得悟玄旨。後結庵於澧州(湖南澧縣)龍潭禪院,宗風大振,世稱龍潭崇信、龍潭和尚。傳法於德山宣鑑。)因德山(唐朗州德山院宣鑑,參龍潭崇信而契悟。咸通初應武陵太守薛延望請,居德山。四海禪徒輻輳。其人訓授,天險海深,邊際難窺。雪峰參見,嗣其法。咸通六年寂,壽八十四。)請益(即學人請師示誨之意。本為禮記、論語中之用語。禮記:‘請業則起,請益則起。’於禪林中,多指學人受教後,就尚未透徹明白之處,再進一步請教之意。)抵夜(直到深夜。粵語有“捱更抵夜”之說)。
潭雲:“夜深,子(你)何不下去?”(禪轉說轉遠,久勞辛苦。)
山遂珍重(說聲“珍重”辭別),揭簾而出。
見外面黑,卻回,雲:“外面黑!”(當知黑的只是外面。)
潭乃點紙燭(古代所用的一種照明工具。松木條長一尺五寸,直徑三分,上端用炭火燒焦,塗油點火用,下端卷紙。)度與(遞過去給他)。
山擬接(德山正打算接),潭便吹滅(龍潭卻立刻把紙燭吹滅了)。
山於此忽然有省(德山在這個地方 忽然之間有所領悟),
便作禮(就給龍潭作禮,表達他對龍潭使他悟入的感恩之情)。
潭雲:“子見個甚麼道理(你是領悟到了什麼呢)?”
山雲:“某甲從今日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我從今天起,再也不會懷疑 天下禪宗大徹大悟的老和尚們所說的話了)!”
至明日,龍潭升堂(又稱上堂、五參升座等。禪林中五日一參的修學指導方式。《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住持章〉雲:“五參上堂,兩序至座下,徑歸班立,住持登座不拈香。”《入眾須知》雲:“五日昇堂者,警悟參學,究竟生死事大,兼提點寺中事務,只要簡略。”)雲:“可中(可中有兩個意思:一、縱使。二、恰好。這裡的意思是“恰好”)有個漢(在我們這裡,剛好有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
牙如劍樹(牙齒如同劍樹),口似血盆(嘴巴如同血盆池。這是贊嘆德山見地超越,故能呵佛罵祖、針貶諸方),一棒打不回頭(用棍棒打他也不會回頭。這是贊嘆德山見地正真,達到了毫無遲惑的境地)。他時異日,向孤峰頂上(孤高的峰頂,指超拔的知見)立吾道(建立我禪門宗旨)在(在,語氣詞。)!”
山遂取《疏抄》(先前所著的《金剛經青龍疏抄》),於法堂前,將一炬火(手拿火把),提起雲:“窮諸玄辨(仔細推窮種種玄奧的論辯的根源。辨,同辯),若一毫致(置)於太虛(這些論議與親證的實相相比,只不過如同一根毫毛 放置於無邊無涯的虛空法界之中一樣);竭世樞機(那怕你能窮盡世間一切事理奧妙和關鍵),似一滴投於巨壑(將你的這些思想學問 投入於真理的大海,它也只不過等於是大海中的小小一粒水珠)。將《疏抄》便燒,於是禮辭。
無門曰:“德山未出關時(由關中來江南之前),心憤憤,口悱悱,得得(所乘馬車的馬蹄聲)來南方(禪宗盛行的江西湖南一帶),要滅卻教外別傳之旨。及到澧州(今湖南澧縣)路上,問婆子(老太婆)買點心,婆雲:‘大德車子內,是甚麼文字?’山雲:‘金剛經抄疏(即彼所著《金剛經青龍疏鈔》)。’婆雲:‘只如經中道‘過去心不可得,見(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大德要點那(哪)個心?’德山被者一問,直得口似匾簷(扁擔,指張不開嘴)。然雖如是,未肯向婆子句下死卻(由於知見執著太深,而不能完全心服口服)。遂問婆子:‘近處有甚麼宗師?’婆雲:‘五裡外有龍潭和尚。’及到龍潭,納盡敗闕(輸得精光),可謂是前言不應後語(和先前要“滅盡南方宗旨”的話完全對不上)。龍潭大似憐兒不覺丑(因為是自己的兒子而過分疼愛,所以不覺得他並不怎麼樣),見他有些子火種(智慧過人之處),郎忙將惡水(髒水,指禪師對學人的教誨指導)驀頭(當頭)一澆澆殺(澆死澆滅)。冷地看來(冷眼旁觀),一場好笑!”
頌曰:
聞名不如見面,見面不如聞名。
雖然救得鼻孔,爭奈瞎卻眼睛。
頌文大意:我們要真正認識一個人,只是聽到他的名聲 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親自見到他,通過交往對談才能瞭解清楚。但是呢,即使當面瞭解,如果自己的智慧 識見不夠,反而會生出 更多的疑慮偏執。龍潭和德山之間就是這樣,雖然德山因為龍潭 而認識到自己的本性,可惜的是在這同時 卻失去了他智慧的眼睛,成了一個盲從之徒。
(明超《無門關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