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三座說法(明超《無門關夾注》)2
仰山和尚(仰山慧寂禪師)夢見往彌勒所(夢見自己到了彌勒菩薩的居所,即兜率內院),安第三座(被安排坐在第三個位置)。有一尊者(梵語阿梨耶A^rya,譯作聖者,尊者。謂智德具尊者,阿羅漢的尊稱。《資持記》下三曰:‘尊者,臘高德重,為人所尊。’
《行事鈔》下三曰:‘下座稱上座為尊者,上座稱下座為慧命)白槌(又作白椎。指打椎告事。白,告白;椎,系於一般律院 告大眾靜肅時 敲打之器具。白椎之人,稱為白椎師,多以知法之尊宿任之。初時,凡鳴槌而白事,皆稱白槌。然禪林獨於開堂或祝國(新住持入寺,其時並祈禱國泰民安 及聖壽無疆,特舉行說法之重大儀式)時之打槌稱為白槌。
首先白槌師鳴槌一下,息靜群喧,方白於眾,謂:‘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稱為‘白槌’。其次,長老說法終結時,白槌師再槌一下,白:‘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稱為‘結槌’。)雲:“今日當(輪到)第三座說法。”
山乃起,白槌雲:“摩訶衍法(大乘法),離四句,絕百非(佛法之真理,不僅不宜以四句分別,亦乃超越百非之否定。四句分別,即以肯定、否定、復肯定、復否定等四句 來分類諸法之形式。
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語ca^tus!kot!ika。即由一種標准(A),或二種標准(A與B),把諸法分類為下列四種(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二句‘非A’,第三句‘亦A亦非A’,第四句‘亦非A亦非非A’。有時非A即B,在任何場合,A與非A(或B)均有相互包含對方之關系。例如對有、無而言,可成立‘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稱為有無四句。於諸經論中,常以此四句法之形式 來解釋各種義理,如中論卷一之‘無生四句’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俱舍論卷二十五之‘厭離四句’為‘厭而非離、離而非厭、亦厭亦離、非厭非離’,
成唯識論卷一所舉外道之‘一異四句’為‘一、異、亦一亦異、非一非異’,
法華文句卷三上之‘權實四句’為‘權、實、亦權亦實、非權非實’。
此外,對有與空、常與無常、自與他、淨與穢等,均亦可作此四句之分別。
四句之中,第一句為單純肯定,故稱為第一單句;第二句為單純否定,故稱為第二單句;第三句為復合之肯定,故稱為第三俱句、雙亦句;第四句為復合之否定,故稱為第四俱非句、雙非句。
然佛教之真理 無法僅用此四句 分別而把握之,因其為空不可得,
故大乘玄論卷一雲,真諦之理乃‘離四句,絕百非’。百非即是對有無等一切概念一一加上‘非’字,以表示否定之意。)。
諦聽(請仔細認真地聽!諦聽,梵語s/ravan!a,受持經典之十種法行之一。即從心中明白地聽聞佛法。謂聞他人讀誦解說一切經法,深生愛樂,而專心審聽)!諦聽!”
無門曰:“且道是說法?不說法?開口即失;閉口又喪;不開、不閉,十萬八千。”
(請問仰山到底是說了法,還是沒有說呢?如果開口就錯過了,如果沉默不語也同樣喪失機會。那麼不開口也不閉嘴是否可以呢?那就更是背道而馳,相差十萬八千裡了。)
頌曰:
白日青天,夢中說夢,揑怪揑怪(胡揑怪,謂挑唆引誘人做壞事),誑謼(說謊欺騙)一眾!
頌文大意:明明是藍天麗日的大白天,這位仰山慧寂 卻在那裡夢中說夢,再三地挑唆引誘,說謊欺騙大家!
(明超《無門關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