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心性”就是“體”和“用”的關係,性為“體”,心為“用” 。
“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代表“真正的本體”,“牟尼”代表“起用”,
世間萬物離不開“本體”,離不開“起用”。
沒有“本體”不可能“起用”,但“起用”一定有“本體”,不能“起用”就表示沒有“本體”,二者必須同時存在,有體有用就是“本妙”。
性、心是“體”和“用”的關係,“心”從“妙”起“明”的,因為是“妙有”才有“明”。
“無明”是從“明”而出來的。因為你把“明”認為或當作“明”時,這時“無明”就生出來了!
執著“明”為“明”時就有“無明”生出來。
老子《道德經》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凡事只要有個被稱作“明”的,此時就一定有“暗”存在,“無明”就生成了,此“二者同出而異名”。
因為“心”是從“妙”起的“明”,故稱之為“圓”。
圓融可以“照”,這就和“鏡子的本性”是一樣的,這就是“心”在“起作用”了。
鏡子不能“照”就不能“起用”,說明鏡子的“塵土”太多了!
善、惡都是鏡子的“塵垢”,
“不思善、不思惡”,但這時還有一種情況 就是“無記”,所以你在此時還不能“昏沉” ,心裡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並且要把這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觀念也不存,這就是鏡子的“起用”,這就是“照”,
本性又“妙”又“明”,本自具足,所以佛說每人心中有個“寶”
(此時就很容易發現“真心本性”的本來面目了!!!),
我們這個能“照”人的鏡子 必須是“真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