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11)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11)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縛)?」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現在所說的「一闡提」,並非是專指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我現在所說的一闡提,是指憐憫一切眾生,願救拔一切眾生於苦難,廣發一切大慈大悲本願的菩薩。

(彼一闡提非一闡提。)

大慧!一闡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被世間無明煩惱所束縛的一闡提,另外一種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憐憫一切眾生,而不願獨自入涅槃樂,解脫而得大自在的一闡提,這兩種一闡提是完全不相同的。

(世間、解脫誰轉(縛)?)

注解:

一闡提有兩種,一種是解脫的,另一種是束縛的。

何謂「束縛」的一闡提?其所指的即是:「捨一切善根」的眾生。

這一類「捨一切善根」的眾生,根本不相信諸佛如來所說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正知正見。不僅不相信諸佛如來所說的正知正見,並且還更加地去毀謗諸佛如來所說的正知正見。

毀謗諸佛如來所說的正知正見,無法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也就是因為如此,這一些「捨一切善根」的一闡提,當然也就沒有成就涅槃的一天。

這一類「捨一切善根」的一闡提,本身是無法進入涅槃的境界,即使其本身想要進入涅槃,也無法進入。

何謂「解脫」的一闡提?其所指的即是:憐憫、慈愛一切眾生,願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而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菩薩。

這一些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菩薩,不願意自己安住在「三昧樂」,而捨棄一切苦難的眾生,並且發願除非所有一切眾生皆已經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自己才會進入涅槃,有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偉大宏願。

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菩薩,其本身隨時可以進入涅槃,但是不忍捨棄一切眾生,願救拔一切眾生於苦難,所以菩薩不願意進入涅槃,這一類的菩薩就稱為「解脫」的一闡提。


「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不入涅槃的一闡提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具足一切貪瞋癡、具足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並且毀謗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正知正見,這一種的一闡提即謂之「捨一切善根」的一闡提。

(捨一切善根。)

另外一種是已經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其本身可以隨時進入涅槃,但是菩薩不忍捨離一切尚未成就涅槃的眾生,故而廣發大慈大悲的本願,除非一切眾生均已進入涅槃,自己才要進入涅槃。這一種的一闡提即謂之「無始眾生發願」的一闡提。

(及於無始眾生發願。)

注解:

經文中的「無始眾生發願」指的即是:不忍捨棄一切眾生,欲救拔一切眾生於苦難,而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菩薩。


原本經文:「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如是愚夫)捨一切善根故,不(得)般涅槃。」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捨一切善根」的一闡提呢?(云何捨一切善根?)

其所指的即是:毀謗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正知正見,並且毀謗諸佛如來所說的正知正見,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

這一類誤人誤己「捨一切善根」的一闡提,是無法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注解:

經文中的「謂謗菩薩藏」即是在表達:那一些「捨一切善根」的一闡提,毀謗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正知正見」。

經文中「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其中的「修多羅」是指:諸佛如來廣為一切眾生所說的經典。

經文中「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其中的「毘尼」翻譯為:調伏。調伏什麼呢?調伏一切眾生的身、語、意三業,並期望眾生能夠不再造作諸惡業。

該如何才能夠調伏一切眾生身、語、意三業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除此之外,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經文中的「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即是在表達:那一些「捨一切善根」的一闡提,惡心毀謗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正知正見」,並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解脫的涅槃境界。


「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菩薩本自願方便」的一闡提呢?

其所指的即是:已經成就了「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隨時可以進入究竟圓滿涅槃境界的大菩薩。

然而這一些大菩薩卻不忍一切眾生仍然在苦難中,所以不願意自己安住於涅槃的「三昧樂」境界,並且廣發大慈大悲的本願,除非所有一切的眾生均已進入了涅槃,自己才要進入涅槃。

這一類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就稱為「菩薩本自願方便」的一闡提。

(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

注解:

經文中的「菩薩本自願方便」指的即是:不忍捨棄眾生,而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

經文中的「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即是在表達:除非所有一切眾生均已進入了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自己才要進入涅槃。此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

這裏請各位要注意的是「涅槃」並不是指一個特定不可思議的「地方」,其所指的是一種「境界」。

什麼樣的境界呢?其所指的即是:成就的諸佛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的境界。

這個涅槃的境界諸佛菩薩早就達到了,所以「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的真正意思是指:諸佛菩薩絕對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


原本經文:「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大慧!彼(菩薩)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不忍捨棄一切眾生,而廣發大慈大悲本願,欲救拔一切眾生於苦難的大菩薩,而不願意自己安住於涅槃的「三昧樂」境界,這類的大菩薩亦歸於「一闡提趣」。

(彼(菩薩)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注解:

經文中的「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即是在表達:那一些已經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他們其實已經早就到達了「般涅槃」的境界,因不忍捨棄一切的眾生,欲救拔一切眾生於苦難。故曰「是名不般涅槃法相」。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請問世尊!捨棄一切善根的一闡提,與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這兩類的「一闡提」,何者是真正畢竟不進入涅槃的「一闡提」呢?

(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不忍捨棄一切眾生,而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其本身已然通達一切法性。

何謂法性?其所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涅槃非不涅槃。

(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

大慧!畢竟不般涅槃的一闡提,其所指的即是不忍一切眾生受苦,不捨棄一切眾生,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而並不是指那些捨棄一切善根的一闡提。

(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

注解:

經文中的「菩薩一闡提者」指的即是:不忍捨棄一切眾生,欲救拔眾生於苦難之中,而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

經文中的「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指的即是:那一些已經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他們已經能夠通達一切的「法性」。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涅槃非不涅槃。故方便曰「知一切法(性)本來般涅槃已」。

經文中的「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通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畢竟不般涅槃」即是在表達:那一些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他們不忍一切眾生受苦,而不願意自己安住於涅槃的「三昧樂」境界之中,所以自己不願意進入涅槃。故曰「畢竟不般涅槃」。

經文中「畢竟不般涅槃」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的眾生。

經文中的「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即是在表達:畢竟不般涅槃,並不是指捨棄一切善根的一闡提。


「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那一些已經捨棄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並非是永遠都不可以進入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如果他們或有善機緣,或能值遇「如來神力」加被,或能值遇善知識的開導,那麼仍然有機會可以使他們的善根重生。

那些一闡提「善根重生」之後,再加上自己能夠身體力行、不間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他們自然可以進入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所以他們並不是「永遠」的一闡提。

(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

大慧!為什麼那些已經捨棄一切善根的一闡提,為什麼還有機會進入涅槃的境界呢?

這是因為所有一切已經成就的諸佛菩薩,不忍眾生長夜受苦,故而廣發大慈大悲的本願,希望所有一切的眾生均已進入了涅槃的境界,自己才會進入涅槃,所以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又稱為不般涅槃的一闡提。

(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注解:

經文中的「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即是在表達:那一些捨棄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並非是永遠的一闡提,他們仍然有機會可以進入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經文中的「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即是在表達:已經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廣發大慈大悲本願的大菩薩,他們絕對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的眾生。故曰「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菩薩摩訶薩應當通達三種自性。那三種自性呢?其所指的即是: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

(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

注解:

「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

經文中的「善」指的即是「通達」之義。其中「三自性」指的都是「佛性」。


「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

經文中的三種「自性」皆是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

也就是說:經文中的三種「自性」是以三種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佛性。

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無數的煩惱和障礙,與佛性又有什麼關係呢?(妄想自性)

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與佛性又有什麼關係呢?(緣起自性)

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成就佛果,其間與佛性又有什麼關係呢?(成自性)


「妄想自性」

經文中的「妄想自性」指的即是:無始無明的習氣種子。這些無始無明的習氣種子即是屬於佛性上的「內因」(妄因)。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佛性。我們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無數的煩惱與障礙呢?其最主要的根本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妄想自性」。

所以經文中的「妄想自性」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緣起自性」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佛性。

經文中的「緣起自性」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經文中會提到。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真如實性對於所有一切眾生而言,皆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故曰「緣起自性(佛性)」。


「成自性」

經文中的「成」指的即是:「成就」、「圓滿」之意。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佛性。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但是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將無一眾生可以成就圓滿的佛果。

要成就「如來智慧」就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在境界中累積善因緣、累積功德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與佛性相應,也唯有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菩提之路。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可以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成自性」。


「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

這一句經文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妄想自性」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之所以會在境界中產生無數的煩惱與障礙,皆是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有著絕對關係。故曰「妄想自性」。

為什麼我們眾生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用:
經文中的「妄想自性從相生」其所要表達的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妄想自性從相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

經文中的「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已經在上面解釋過了。


「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

「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名)相,行顯現事相(名)相。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相),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異。

(緣起自性事相(名)相。)

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諸法萬物的存在。

((真如實性)行顯現事相(名)相。)

大慧!一切諸佛如來又把為什麼會使眾生產生種種煩惱與障礙的「妄想自性相」,又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稱為「名相計著相」,另外一種則稱為「事相計著相」。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

注解:

「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名)相,(真如實性)行顯現事相(名)相。」

這一句經文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上的「諸法萬物」(事相名相),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我們眾生必須要有「境界」的存在,並且藉由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我們才能夠在境界中修行,如果不存在著「境界」,以及種種的「諸識相」,那麼我們將無法在境界中修行,所以境界的存在,對於我們的修行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是必須的。

而所有一切的「境界」以及藉由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其產生的過程,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故曰「緣起自性(產生)事相(名)相。」


「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

經文中的「名相計著相」是著重於:內在的、精神的、無形的、微細的煩惱與障礙。

經文中的「事相計著相」是著重於:外在境界中有形、有相的煩惱與障礙。


「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名相計著相」呢?其所指的即是:一切內外法計著。這一種「計著」是屬於無形、較為微細的煩惱與障礙。

(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

大慧!什麼是「事相計著相」呢?其所指的即是:一切內外法相計著。這一種「計著」是著重於外在境界有形有相的煩惱與障礙。

(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

注解:

經文中的「名相計著相」、「事相計著相」即是泛指: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所有一切煩惱與障礙,不管是粗重的、微細的、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通通都包括在內。


「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是如何產生的呢?

大慧!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產生的。

(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注解:

「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經文中的「依」是「依」什麼呢?其所依者即是「佛性」。

經文中的「緣」是「緣」什麼呢?其所緣者即是「內因」、「外因」。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故曰「(諸法萬物)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原本經文:「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是)如來藏心。」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成自性」呢?「成自性」其所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云何成自性?)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意識妄想心下的虛妄之相。

(謂離名相、事相妄想。)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這是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

(聖智所得。)

大慧!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

然而所有一切的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作為,皆是完全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即可稱為「成自性」,即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的「如來藏心」。

(是名成自性,(是)如來藏心。)

注解:

「云何成自性?」

經文中的「成自性」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能夠「成就」一切諸法萬物,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故曰「成自性」。

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你所看到的一切境界,也將不復存在。


「謂離名相、事相妄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相非不相,遠離一切虛妄之相。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


「聖智所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親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故曰「聖智所得」。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經文中的「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諸佛如來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經文中的「成自性」、「如來藏心」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所有一切眾生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成就不可思議的如來事業。故曰「成自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為什麼迷惑眾生在境界中總是煩惱、障礙不斷呢?

因為他們具足了一切種種的妄想,包括了「名相計著相」妄想以及「事相計著相」妄想。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

大慧!那麼該如何才能夠令眾生遠離一切的煩惱與障礙呢?

所有一切眾生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若能夠如此修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注解:

經文中的「名」、「相」、「覺想」(妄想)、「正智」、「如如」其所指的即是世尊在後面經文所提到的「五法」。世尊所說的五法,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

經文中的「自性二相」指的即是:在上面經文中所提到的兩種妄想自性相。

為什麼我們眾生會在境界中產生無數的煩惱與障礙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名、相、覺想,自性(有無)二相」。


「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經文中的「成相」指的即是:成就如來智慧。

何謂「正智」?其所指的即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知正見。

所以真正的佛子所具備的正知正見,即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何謂「如如」?經文中的第二個「如」指的即是「真如」。真如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正智如如,是則成相」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眾生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若能夠如此修行,最後才能夠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故曰「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原本經文:「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一切清淨梵行是)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以上所說的五法、三自性,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

(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依歸,然而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皆是符合清淨的梵行。

((一切清淨梵行是)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大慧!唯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所以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即是所有一切眾生唯一的選擇、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出路。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注解:

「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

經文中的「五法」指的即是:經文中的「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這一些世尊在後面的經文還會再提到。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上面經文中所提到的「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這一些世尊在後面的經文還會再提到。世尊所說的這三種「自性」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


「(一切清淨梵行是)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經文中的「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指的即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的大成就者,其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皆是屬於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可以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一切清淨梵行是)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法趣,當得如來自在法身。見法無我故,是名法無我相。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菩薩摩訶薩應當通達兩種「無我相」。那兩種「無我相」呢?其所指的即是「人無我」以及「法無我」。

(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注解:

經文中的「無我」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無我」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有非無、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非我非不我。故方便曰「無我」。而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我」或是「無我」的意思。

用:
經文中的「無我相」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種種種種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所以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即是屬於具體的「無我之相」。


原本經文:「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云何人無我?謂(修行人若能如實)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等等世俗虛妄之法,即謂之成就人無我)。(迷惑眾生如是)無知(故)業愛生,(迷惑眾生總是執著於)眼色等攝受計著(如是)生(種種妄)識,(執著於)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執著於)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是迷惑眾生煩惱障礙不斷)。(所有一切世俗之法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等等一般),剎那展轉壞(,根本不值得追逐)。(但迷惑眾生)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總是不斷追逐這些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如是迷惑眾生總是束縛於)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是煩惱障礙)如汲水輪(始終不斷),(於是)生死趣有輪。(殊不知)種種身色,(就猶如是)幻術神?(咒),機發像起(的生滅之相,然而迷惑眾生卻總是不停地追逐著一些生滅之相,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修行人若能夠)善彼相知(,而如實遠離一切外在境界的束縛),是名(成就)人無我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人無我」呢?其所指的即是:遠離一切能令眾生產生無數煩惱與障礙的「我我所、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等諸妄相。

(云何人無我?謂(修行人若能如實)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等等世俗虛妄之法,即謂之成就人無我)。)

大慧!迷惑的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這麼多的煩惱與障礙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眾生有太多放不開的執著、分別與妄想。

眾生總是太過於倚賴、迷戀於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貪瞋癡、財、色、名、利等等),彷彿失去了這一些「覺知感受」,就無法生存似的,所以當面對境界的時候,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故而產生無數的「無知業愛」、以至於煩惱障礙不斷,而不可自拔。

((迷惑眾生如是)無知(故)業愛生,(迷惑眾生總是執著於)眼色等攝受計著(如是)生(種種妄)識,(執著於)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執著於)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是迷惑眾生煩惱障礙不斷)。)

大慧!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所有一切眾生所交織的恩愛情仇等等生滅無常的虛妄之法,就好像是那流動不息的河川,就好像是那生生不息的種子一般,就好像是那忽明忽暗的微弱燈火一般,就好像是那來去不定的風一般,就好像是那飄忽不定的浮雲一般,轉眼即逝,是如此地生滅無常。

((所有一切世俗之法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等等一般),剎那展轉壞(,根本不值得追逐)。)

大慧!然而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卻有如躁動不安的猿猴一般,卻有如到處追求不淨的蒼蠅一般,就猶如那貪得無饜的燎原野火一般,不計手段、處心積慮地去追求著這一些種種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財色名利等等慾望)。

((但迷惑眾生)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總是不斷追逐這些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

大慧!豈不知越是追逐這一些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就只會更加深眾生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所以眾生種種無明煩惱的習氣,就好像是那汲水輪一般,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地增長,故而眾生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如是迷惑眾生總是束縛於)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是煩惱障礙)如汲水輪(始終不斷),(於是)生死趣有輪。)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例如: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眾生的身色、形像等等,不管是貌美的、還是醜陋的,就猶如是那一些利用咒術、機關所操縱的偶像一般,最終皆歸於無常。

但是迷惑的眾生,卻執著於去追求這一些生滅無常的事物,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

((殊不知)種種身色,(就猶如是)幻術神?(咒),機發像起(的生滅之相,然而迷惑眾生卻總是不停地追逐著一些生滅之相,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

大慧!修行人如果能夠通達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之相」,並且能夠徹底地放下對於這一些「無常之相」的執著、分別與妄想,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修行人若能夠如此,即可稱為通達「人無我」的大成就者。

((修行人若能夠)善彼相知(,而如實遠離一切外在境界的束縛),是名(成就)人無我智。)

注解:

「云何人無我?謂(修行人若能如實)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等等世俗虛妄之法,即謂之成就人無我)。」

經文中的「人無我」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人無我」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有非無、非我非不我、非人非不人,遠離一切「我我所、陰.界.入聚」之相。故方便曰「人無我」。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我」或是「無我」的意思。

用: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人無我」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皆是屬於「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的具體表現。


「(迷惑眾生如是)無知(故)業愛生,(迷惑眾生總是執著於)眼色等攝受計著(如是)生(種種妄)識,(執著於)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執著於)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是迷惑眾生煩惱障礙不斷)。」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


「(所有一切世俗之法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等等一般),剎那展轉壞(,根本不值得追逐)。(但迷惑眾生)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總是不斷追逐這些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如是迷惑眾生總是束縛於)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是煩惱障礙)如汲水輪(始終不斷),(於是)生死趣有輪。(殊不知)種種身色,(就猶如是)幻術神?(咒),機發像起(的生滅之相,然而迷惑眾生卻總是不停地追逐著一些生滅之相,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

在這一段經文中,即深刻地描述我們所處的「無常境界」,是多麼地短暫與不實,但是由於我們眾生太過於依賴及迷戀這一些短暫的無常境界,以至於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已。故曰「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幻術神咒,機發像起」。

經文中的「無始虛偽習氣因」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妄因」。佛性上的「妄因」即是屬於「內因」。

我們眾生為何會產生無明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


「(修行人若能夠)善彼相知(,而如實遠離一切外在境界的束縛),是名(成就)人無我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如果能夠通達一切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並且能夠如實地放下對於一切生滅無常之物的執著、分別與妄想,並且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修行人若能夠如此修行,即可稱為已經具足了「人無我」的智慧。

那麼修行人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人無我」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那麼修行人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達到「人無我」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

「云何(成就)法無我智?謂(修行人如實)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如(實知)陰.界.入(等等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即是)離我我所(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但迷惑眾生如是)陰.界.入(等等妄想分別)積聚,(如是迷惑眾生)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是故煩惱障礙不斷)。(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生無動搖,諸法(本自具足體性)亦爾,(如是真如實性)離自共相(,並非是生滅無常之法)。(然迷惑眾生)不實妄想相、妄想力,(如)是凡夫生(種種妄想分別),非聖賢也。(大慧!如是我所說之)心意識、五法、(三)自性(等等諸法,皆是建立於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之上)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諸相,例如五蘊、十八界、十二入等等諸法,皆是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我我所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如(實知)陰.界.入(等等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即是)離我我所(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大慧!什麼是「法無我智」呢?如果修行人能夠通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虛妄之相,並且能夠如實地了知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具備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我我所的「真如實性」。

修行人若能夠如此如實通達真如實性,即謂之成就了「法無我智」。

(云何(成就)法無我智?謂(修行人如實)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皆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之相。

(展轉相緣。)

但是由於眾生卻執著於、迷戀於這一些生滅無常的世俗之相,於是助長了自己的貪瞋癡,助長了自己的執著、分別與妄想,以至於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故而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但迷惑眾生如是)陰.界.入(等等妄想分別)積聚,(如是迷惑眾生)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是故煩惱障礙不斷)。)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相(自相共相)的「真如實性」,並非是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動搖不已、虛幻不實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生無動搖,諸法(本自具足體性)亦爾,(如是真如實性)離自共相(,並非是生滅無常之法)。)

大慧!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皆執著於、迷戀於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以至於助長了自己的執著、分別與妄想,因此迷惑的眾生也就不斷地在境界中造作諸業,不斷地在境界中滋長自己的貪瞋癡,這一些愚癡的作為並不是如實修行的聖賢之人所應有的作為。

((然迷惑眾生)不實妄想相、妄想力,(如)是凡夫生(種種妄想分別),非聖賢也。)

大慧!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八種識、五法、三種自性等等諸法,皆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事實上,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因此所有一切眾生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成就不可思議的法無我智。

((大慧!如是我所說之)心意識、五法、(三)自性(等等諸法,皆是建立於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之上)故。)

注解:

「云何(成就)法無我智?謂(修行人如實)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經文中的「法無我智」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無我」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有非無、非我非不我、非法非不法、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無我」。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我」或是「無我」的意思。

用:
經文中的「法無我智」指的即是: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其所指的即是:成就的諸佛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不可思議境界。

初成就的菩薩距離佛地還是非常地遙遠,仍然需要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成就「無量功德」,才可以到達佛地。

經文中「謂覺陰.界.入妄想相」其中的「陰.界.入妄想相」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當然也包括了眾生無盡的分別與妄想。

經文中的「謂覺陰.界.入妄想相」即是在表達:通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並且如實地了知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具備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修行人若能夠通達此不思議之理,並且能夠如實遠離一切妄想分別之相,即謂之「覺陰.界.入妄想相」。


「如(實知)陰.界.入(等等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即是)離我我所(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如」指的即是「通達」之意。通達什麼呢?通達世尊所說的佛性。

經文中的「陰.界.入」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如陰.界.入,離我我所」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世俗之法,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例如眾生所具備的五蘊十八界十二入處等等諸法,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差別。

真如實性非我非我所、非有非無、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非是世俗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但迷惑眾生如是)陰.界.入(等等妄想分別)積聚,(如是迷惑眾生)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是故煩惱障礙不斷)。」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因業愛繩縛」。

經文中的「展轉相緣」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經文中的「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也表達了:眾生累生累劫的因果業報,就猶如是所有的惡因惡果,皆由一條繩子緊緊地捆綁、聯繫在一起,分也分不開。

我們眾生的「因果業報」也必須要遵循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也是屬於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因果業報」之精準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要引以為戒,勿以小善而不為,勿以小惡而為之。故曰「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生無動搖,諸法(本自具足體性)亦爾,(如是真如實性)離自共相(,並非是生滅無常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相的「真如實性」,並非是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動搖不已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

佛性非動搖非不動搖、遠離一切諸相。故曰「生無動搖,諸法(體性)亦爾,離自共相」。


「(然迷惑眾生)不實妄想相、妄想力,(如)是凡夫生(種種妄想分別),非聖賢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皆迷戀於、執著於生滅無常的妄想之相,以至於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所以能夠令眾生產生貪瞋癡的種種無明作為,聖賢之人皆應當遠離。故曰「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

然而該如何才能夠令眾生慢慢地遠離一切貪瞋癡的種種無明作為呢?

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大慧!如是我所說之)心意識、五法、(三)自性(等等諸法,皆是建立於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之上)故。」(在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得比較明確。)

經文中的「心意識五法自性」指的即是:八種識、五法、三自性。這一些全部都是世尊所說之法。

經文中的「離」指的即是:「離一切相」的意思。「離一切相」即是在描述佛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


「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摩訶薩應當善加分別什麼是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無我」的真實義?

(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

大慧!對於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無我」,若能夠善加分別的菩薩,並且在修行上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久後當通達初地菩薩的「無所有觀」,得初地菩薩歡喜地果位。

(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

大慧!已得到歡喜地果位的初地菩薩,仍然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如此次第漸進,進而超越了前面九地的菩薩相,而達到了十地菩薩法雲地的果位。

(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

注解:

「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

經文中的「一切法無我」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一切法無我」即是在描述佛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即是「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法非不法、非我非不我。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我」或是「無我」的意思。

用:
經文中的「一切法無我」其所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一切法無我」的具體表現。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彼岸。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若能夠善加分別什麼是「法無我」真實義的菩薩,憑藉著如實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久之後將可從地至地、次第漸進,直到法雲地。


原本經文:「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法趣,當得如來自在法身。」

「(法雲地菩薩)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如是等等莊嚴皆是由菩薩)幻自性境界修習(而)生。(菩薩)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諸佛如來)從一切佛剎來,(如是眾)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為)太子灌頂。(如是菩薩)超佛子地,(直)到自覺聖法趣,(如是)當得如來自在法身。」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已經成就法雲地果位的菩薩摩訶薩,以自己所修習的「如幻法門」神通,為自己建立起了無量莊嚴的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等等。

(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

大慧!已經成就法雲地果位的菩薩摩訶薩,安坐於彼無量莊嚴寶宮殿中,其中圍繞著無數的最勝子菩薩摩訶薩,以莊嚴其身。

(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

大慧!另外有無數來自一切佛剎的諸佛如來,共舒其手為其灌頂授記,汝當成就最勝法王之身,就如同是轉輪聖王為其太子灌頂授位一般。

(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

大慧!已經成就法雲地果位的菩薩摩訶薩,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待得成就「無量功德」,自可到達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法趣,當得如來自在法身。)

注解:

「(法雲地菩薩)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如是等等莊嚴皆是由菩薩)幻自性境界修習(而)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已經成就法雲地果位的菩薩摩訶薩,以自己所修習的幻性法門神通,為自己建立起了無量莊嚴的大寶宮殿。

在這裏請大家注意:雖然經文上的無量莊嚴大寶宮殿,是藉由菩薩所修習的幻性法門神通所建立的。但是此等幻性法門神通所建立的大寶宮殿,仍然不可違背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的原則。

也就是說:不可將此等菩薩的幻性法門神通,與外道的「造物主」混為一談。


「(菩薩)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已經成就法雲地果位的菩薩摩訶薩,安坐於自己所建立的無量莊嚴大寶宮殿,並且其間有無數的最勝子菩薩圍繞,以莊嚴其身。


「(諸佛如來)從一切佛剎來,(如是眾)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為)太子灌頂。」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有來自無數佛剎的諸佛如來,共舒其手,為法雲地的菩薩摩訶薩灌頂授如來記,就好像是轉輪聖王為其太子灌頂授位一般。


「(如是菩薩)超佛子地,(直)到自覺聖法趣,(如是)當得如來自在法身。」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已經成就法雲地果位的菩薩摩訶薩,仍然需要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成就「無量功德」,自可到達佛地。故曰「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法趣,當得如來自在法身」。


原本經文:「見法無我故,是名法無我相。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如實)見法無我故,是名(成就)法無我相。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如果修行的菩薩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相的「真如實性」(佛性),即謂之菩薩已經如實地通達「法無我相」。

(見法無我故,是名法無我相。)

大慧!所有一切眾生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所以修行的菩薩皆應當身體力行、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在境界中實踐梵行。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注解:

經文中的「法無我相」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法無我相」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法非不法、非我非不我、非有非無。故方便曰「法無我相」。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我」或是「無我」的意思。

用:
經文中的「法無我相」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清淨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法無我相」的具體表現。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五 3月 18, 2022 9:37 a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