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9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種子、習氣、煩惱與漏盡 .


法義論辯現在學佛法的人多了,知道習氣的人也就多了。提起習氣,幾乎人人皆是既恨且懼,必欲除之淨盡而方後快。其實到底什麼東西是習氣,它如何生、如何滅,對我們都有哪些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恐怕大多數人並不能說出個所以然,所以俺今天就拿這個作話題來雜談雜談。

談習氣先得知道什麼是習氣,那麼到底什麼是習氣?我們先看看諸家做何所說——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大乘之妄惑,分現行與種子及習氣三者,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 而現惑相,是名習氣。”
《瑜伽師地論》卷6雲:“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
唐朝窺基法師的《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則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
《相宗綱要》雲:“問:'習氣名?'答:'由業習分熏習所成,故名習氣。'”
對於辭典所言,我有兩點不大認可。
一是他以妄惑的現行(煩惱)分被伏住,且其種子亦已斷之,而尚有惑之氣分 而現惑相,名為習氣。這是七地菩薩 與四果阿羅漢的境界,若以此為標准,那麼你我還根本沒有談習氣的資格。
二是他把習氣與煩惱 當成只是顯現方式和階段不同的同一事物,也與唯識所言不符,所以辭典所言者,只是習氣的一個特別的品種——余習,而非我們通常所說的習氣。
兩相比較,還是《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述記》與《相宗綱要》的說法較為准確。但是由於彼等之註解 皆只有寥寥數語,讓人很難依此建立起對習氣全面、完整、准確的認識和瞭解,故有做進一步之分析與闡述的必要。

在全面分析講解習氣之前,先來說說什麼是我眼裡的習氣。經過本人的歸納總結,我的觀點是——習氣從本體上說,既是種子的氣分,亦是種子的同體、異名。
從狀態上講,則有伏習、現習與余習之別。
從作用來看,又有名言、我執與有支三種區別。
既然習氣只是種子的氣分,是其同體之異名,那麼瞭解習氣 自然就首先應該瞭解種子。何為種子?【佛學大辭典】雲: “(術語)法相宗所談,對於現行法之稱。指在阿賴耶識中生一切有漏無漏 有為法之功能,而謂之種子。猶如草木之種子也。
是為有為法之正因,四緣中因緣之實體也。
唯識論二曰:‘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 親生自果功能差別。’
唯識述記二本曰:‘種子即是諸法因緣,皆因相也。’”
種子與習氣 皆是法相宗的術語,這東西在法相宗 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彼宗認為,法界中從輪回到涅槃兩界的一切,上自諸佛,下至地獄,你所能知能想出來的一切,皆從種子而生——有為法出自有為種子,無為法出自無為種子;染污法出自染污種子,清淨法出自清淨種子。而一切種子的根,其最初的能生,則出自真如、佛性、法身、如來藏——
無為法的根 是空如來藏,
有為法的根 是不空如來藏。

上次有個阿呆 曾指責我說:“真如能生出一切相?你又在胡扯了,所謂什麼叫真如無
為,你不是標榜自己學過唯識,看過<地論>嘛,你去弄清楚些,或翻翻<大詞典>,看看真如是緣生法嗎?”這阿呆只知道 真如本自無為,非因緣法,卻不知真如 同時又是無不為的,於非因緣中 能出生一切因緣法。
《瑜伽師地論》卷52雲:“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問:若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 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 真如所緣緣故。
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 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為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
佛教所言“生”者,皆為緣起義,在四緣起中,即有個真如緣起。
【佛學常見辭匯】雲: “言一切法 皆依真如之體,因緣之用,而起生滅之相,若追溯其源,則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無明,生起萬法,故名真如緣起。”
你看,真如雖非緣生法,但卻可以因之為體,而起萬千之用。有的人讀書只讀了一肚子的概念、名相,只憑一己之偏知偏見,而妄生知解,胡說一氣。卻從不深入經藏,廣泛教海,居然連真如與如來藏 不是一回事的話都能說得出來。呵呵!
一個連真如與如來藏 是什麼關系都不知道的人,他又怎麼可能知道 不空如來藏,知道真如緣起,知道真如為何能生出一切相呢?

種子的類別非常之多,從作用而言,大致可分為兩類:業種子和習氣種子。我們內之身根與外現之器世間的種種變化,來自業種子的作用。
我們一切心理功能之源泉 和情緒傾向之動因,來自我們的習氣種子。
眾生所起的每一心,動的每一念,說的每一言,做的每一行,都會同時感生出這兩種種子。比如你以嗔心殺害了一個眾生,即造了一分殺業,以後因緣成熟時要還彼一命。殺的同時又積攢了一分習氣,以後遇到同類的生命時,會自然而然地 再起殺心。
業種子與習氣種子 有三點差別:一個表現為現象的作用,一個表現為心理狀態的作用;一個是一次性的,完了也就完了,一個重復的,於對境時可以數數生起的;一個不能自我熏染,一個能夠自我熏染。

人們常說:在物理學家的眼裡,我們眼前的世界 無非都是些能量;在數學家的眼裡,我們眼前的世界 無非都是些數字。我也要說:在唯識學者眼裡,我們眼前的世界 無非都是些種子——種子既法界,法界既種子。離開種子就沒有你,當然也就沒有你所能知道的一切。你若徹底明白二者相互之間的關系,則能量即世界,世界即能量;數字即世界,世界即數字;種子即法界,法界即種子。這一切的一切,本無二也!

如果用電腦來比喻我們人,我會用硬盤比喻阿賴耶識,CPU比喻意根,內存比喻大腦,主板比喻傳輸神經,而支持整個電腦運行的軟件系統,則是種子!正確的程序好比清淨種子,錯誤的程序好比染污種子。不用說,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為你的系統程序中出現了錯誤,染了大量的病毒。只要你能將錯誤完全糾正,將病毒徹底清除,你就成佛了。所以說,成佛一事從道理上講,其實還是蠻簡單的。

當然,人畢竟不是電腦,你與電腦還是有兩點不相同。一是電腦軟件是軟件,硬件是硬件,它的硬件 並非從程序而來,而我們的硬件——身根——也是從種子出生的;二是電腦沒有主觀意識,只能被動地執行程序,不能自己設計 並修改程序,而我們則可以 根據自己的意願清除舊的種子,再熏染新的種子。
所以說哪,不但貪嗔疾從種子生,慈悲喜舍也是從種子生。所謂修行,就是清除壞種子轉入好種子;所謂成佛,就是惡種淨盡 善種圓滿,然後再連一切造作生心的種子 也一並滅盡。我們常說一闡提人 不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程序 已經完全被病毒感染了,連一點正確的東西都沒有。我們還說一闡提人 一定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軟件 雖然不中用了,但他那台電腦的硬件並沒有壞,只要有人 能耐下心來認真調理,最後依然是可以修復的。
至於說無為種子 如何生有為種子,有為種子 怎樣染淨互熏,有為的淨種子又如何激發出真如的無為種子,從而最終成就圓滿的佛果,因為所涉內容太多,這裡就不細論了。下面再接著講習氣。

先從本體上說,為什麼習氣 既是種子的氣分,亦是種子的同體、異名。咱們以檀香木為喻,木頭的香味 來自於其內所含的香質,木頭好比阿賴耶識,香質 就好比種子。木頭不管燃不燃燒,它的香氣 都會向外溢散,這個隱隱溢出的香氣 即是香質的 氣分。香氣與香質 雖然狀態不同,但本質上並非二物,前者只是後者的一種微細的發散,只是從作用的表現上 於同體而安立了兩個異名而已。習氣與種子的關系亦如是,本質為一體,因作用表現之不同而安立了兩個異名。

再從狀態上講,習氣為什麼有伏習、現習與余習之別。所謂伏習,是種子潛伏於阿賴耶識中未起現行時 自然向外散發的微薄之氣,這與香木未燃時 所發之一絲絲沁人的香氣是一樣的。所謂現習,是種子於前七識 所起的現行之氣分,好比香木正燃時 所出之香氣。所謂余習,是八地以上菩薩 斷盡種子的現行後,於八識田中 所遺留之極微薄之氣分。好比香木燃後,雖不再有香氣溢出,然其灰燼中 依然留有極少分之香質。

一般來說,凡夫只能感覺到自己的現習,而感覺不到 自己的伏習,但是卻依能稀感覺到他人的某些伏習。比如我們見到身染粗大惡習的人,會感到說不出的難受和別扭,見到仁善詳和的人會感到 由內到外通體的舒泰。這一點在動物的身上更明顯,比如大蟲等人 曾講以前老人去河南時,有兩條本來很兇猛的狗,見誰都會狂叫不止,但在老人面前 卻變得很乖。俗話說狗眼看人低,本來老人從外表上看 只是個平平常常的老頭,即使一個修行不錯的人 也未必識得他的深淺,難道一條狗卻能識得?當然不是。

狗比人高明之處,在於它感覺到了 常人所無法感覺到的某些東西。什麼東西?老人的悲心!因為老人已經證得了慈心三昧,他老八識田中 散發出的少許 慈悲詳和的氣分,自然化除了惡狗心相續中的暴戾凶惡之氣,使其暫時變得乖巧,這是大成就者 才有德相。那些整日惡口辱罵老人的愚人 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也有這般道行?對如此之聖者 極盡誹謗之能事,難道他們就當真不怕 自己日後會墮入惡狗野狼之口?

現習我們每個人日日乃至時時都在感受,但差不多每個人 卻又都將它錯會了——直面馮京呼馬諒,錯把煩惱當習氣。在此我對大家鄭重強調一下,習氣是習氣,煩惱是煩惱,二者的外相雖然很相似,但本質是不同的。其中的差別 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習氣 由非作意的自性 分別產生,煩惱則從計度、追念等造作意識而起。
造作意識 可以是習氣發作的助因,但並不直接產生習氣。以嗔心為例,當我們受到他人辱罵傷害時,首先是一股無明火 騰地一下直沖頭頂,瞧仔細了,這個自發而起的 就是你的嗔習!火起之後 才是你的心 怎樣去跟著它轉,去憤怒、去嗔恨,再瞧仔細了,這個隨後跟著轉,跟著憤怒、嗔恨的,才是你的嗔煩惱!你若能多留心觀察幾次,就會清楚看到二者是次第而起,相續而生的兩個東西。
二、習氣 是先前所造之業 在你心中一種慣性的湧動,而煩惱 則是你當下意識心 鼓噪而的波浪。
三、習氣 只是先前所造之業 在你心中的一種顯現,它本身 並不造新業,造新業的是煩惱的現業流識。
四、習氣為細,煩惱為粗;煩惱先斷,習氣後除。
以大乘說,從二地至七地依次斷除由粗到細的根本及隨眠煩惱,了分段生死;到八地斷除習氣的現行,了變易生死;到成佛時 方徹底斷除一切余習,得究竟自在。

習氣除了有三種狀態外,還可以依其作用,分為三種類型:
一、名言習氣,有表義與顯境之分。比如共面同對水這一對境時,人自然生起水的境相,並賦予水的名言概念;天人自然生起甘露 或琉璃的境相,並賦予甘露或琉璃的名言概念;鬼自然生起的則是 猛火或濃血的境相,並賦予猛火或濃血的名言概念。名言習氣 屬於見分習氣,是俱生的無間的習氣,只要你生心,它自然生起,用不著專門作意觀察。
二、我執習氣,《現觀莊嚴論》說有九種我執,若從作用來說 則可歸納為粗細二種我執。細的是深藏於末那識中的 俱生我執,粗的是生於前六識中的 非俱生我執。
前者無間,後者有間;前者於七地前依次而破,後者於七地時一破永破。
三、有支習氣,乃能招三界異熟業種之習氣。
貪嗔疾是有支習氣,慈悲喜舍 也是有支習氣,因為它們 都能招引異熟業種。
也就是說,能被我們觀察體會到的,能引起我們內心波動的,能給我們招來生死業果的,以及能讓我們 走向涅槃解脫的,都是這個有支習氣。
所以說,習氣不光有壞的,也有好的,不管成聖成凡,哪樣都離不開習氣。
所謂修行,首先就要盡可能的 鏟除惡習,培養善習,倒髒水時 可不要把孩子也一起倒了喲?

說完了習氣的狀態和種類,
還得說說習氣成熟 所必需的條件,簡單講大致也有以下幾點:
一、要有相應的業力,六道中的各道 只成熟己道的習氣,而不成熟它道不共的習氣。
二、有要相應的身根,比如太監 雖有淫慾的伏習,然因男根不具,故不成熟淫慾之現習。
三、身根要成熟,比如青春期前的小孩子,彼此只對異性好奇,而不成熟淫慾之現習。
四、粗大的習氣 可不需外境而由身根的激發自然、自發地生起,比如飲食男女之慾;細小的習氣則或由外境的業緣 才能引生,或由自己主觀的作意而起,一般不會無緣無故 自己跟出來。這些特徵 也適用於粗大習氣。

前面已經大致講了一下 何為種子、習氣與煩惱,講了種子與習氣 是煩惱的誘因,煩惱則種子與習氣所引生的果。
明白了這裡邊的因果,才能清楚何為漏因,何為漏業,何為漏果,以及大小乘見解上的差異和諸般伏斷之次序。要說漏業伏斷的次序,
唐圭峰宗密禪師的三步曲大家一定是很熟悉的:
一、念起不隨,即斷分段生死,天上人間隨意受生;
二、善惡之見都泯,斷變易生死;
三、滅微細流注,得究竟自在。
應該說大師的分判 是很準確的,但他所用的術語 不是很專業,許多人可能未必能正確領會,俺這裡就做個詳細的解釋。
1先說第一條,一個“念起不隨”
估計很多人就已經誤解了,以為那個“念”是煩惱之念。只要於煩惱起時 我當下一覺,心念不跟著它跑,就叫不隨,就可以了分段生死。呵呵!哪有那麼簡單?
了分段生死 在小乘是四果,在大乘是七地菩薩的境界。
若只是個心念不跟著它跑,別說見道位以上的菩薩,就是具縛的凡夫 只要多下點觀心的功夫,也一樣能做到,如果憑這就能了分段生死,這便宜佔得也未免太大了吧?大師說的這一“念”,是習氣之念,非煩惱之念。
“不隨”是說習氣念起時,心識不要跟著它轉。
不轉即不生煩惱,一轉即為煩惱之現行,即成漏業之因了。
到這你可能會問:“不隨”並不難做到呀,你為什麼要說 那是四果阿羅漢和七地菩薩的境界?因為你的那個“不隨”是靠心的造作意識,通過自己主動作意 而起的覺照力強使自己不隨。而阿羅漢和七地菩薩的“不隨”則是依靠般若的力量,已經徹底消滅隨念生轉之心,一切煩惱障於心相續中 永不復生,是自然而然的不隨。
小乘視煩惱為漏因,認為煩惱若斷則漏亦斷,故“不隨”在小乘既是漏盡。
其所得之果 於身未滅之前稱有餘涅槃,於身滅後稱無余涅槃。
大乘也承認有漏與漏盡之說,但認為小乘的漏盡 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因為他只盡煩惱之現行,而未盡煩惱之生因——習氣。
《瑜伽師地論》卷50即說:“雲何如來永害習氣?謂如來或於動轉,或於瞻視,或於言論,或於安住,似有煩惱所起多不現行,是名如來永害習氣。諸阿羅漢雖斷煩惱,而於動轉、瞻視、言論、安住,而有種種似有煩惱 所起作業。”
習氣本身不是煩惱,但有煩惱的相似覺受,所以彌勒菩薩 稱其為“似有煩惱”,此似有煩惱雖也會生起種種作業,然並不會 起現實有之有漏作業。
經書中就說當年世尊住世時,舍利弗等上首阿羅漢 即顯現出強烈的貪嗔等習氣。有的弟子看見後,感到很奇怪,問世尊他們不是已經 得阿羅漢果了嗎?怎麼還會有習氣,這難道不會成為他們解脫的障礙嗎?
世尊說:阿羅漢的果位 是從斷除煩惱障的果德說的,由於他們已經斷除了 心相續中的一切煩惱,所以雖然習氣 還會數數生起,但不會再墮生死。
這就好比 你看見強盜搶劫時,如果只看而不參與,在法律上 即不會判你有罪;如果你看到後又親自參與了搶劫,那當然就有罪了。前邊我說過,習氣是非作意 所起的自生分別,煩惱是造作而起的作意分別,凡夫的自生分別 不會造業感果,只有作意而起的分別 才會造業感果。
那為什麼做到了念起不隨,已經能了分段生死,不直接入涅槃,還要找個天上人間 隨意受生的麻煩呢?
原來大師這話 不是對小乘人說,而是對大乘菩薩說的。
大乘菩薩以大悲誓願故,雖能入無余涅槃 永超三界的輪回之苦,卻不住涅槃,甘願在六道中常行菩薩道,永做度人舟。所謂 智不墮生死,悲不入涅槃是也。而彼因為煩惱障已斷,六道之罪根已盡,故生死去來 已得自在,當然可以天上人間 想去哪受生即去哪受生了。
所以念起不隨 只能盡煩惱障,而不能清除 心中煩惱習氣的現行,還要再上上升進才行。

2 這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善惡之見都泯,斷變易生死。
大師這裡的“見”字用的也不好,會讓人錯以為 是善惡的見解,其實這個見 與前邊的念一樣,依然說的是習氣。
因為功夫做到前一步,已經可以念雖起而心不隨,也就是所謂的“朗月當頭”,故能斷一切煩惱之現行。如果心裡還有個善惡之見 揮之不去,割捨不下,是不能稱為煩惱障已斷的。
分段生死 說的色身的生滅,以煩惱的起滅為因,煩惱若斷,則生死之因斷,是謂之了。變易生死說的是 心念中種種妄想、煩惱習氣的來來去去、起起滅滅,習氣若盡,則起滅之因斷,是謂之了。
所以菩薩到七地時 只斷分段生死,未斷變易生死,只於轉念證到了無為,未於起念證到無為。若再向前跨越一步,入八地時 方可消滅一切習氣 於心本續中的現行,滅除變易生死,而證到真無為。
《解深密經》在講到煩惱和習氣 的伏斷時說:“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諸不俱生現行煩惱 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 永不復有,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第六、第七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者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以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 不復現行,惟有所知障 為依止故。”
經文中所說的“俱生煩惱”,是指煩惱的習氣,
“不俱生現行煩惱”,是指煩惱障。
前兩種煩惱(隨眠)之習氣種子 分別在五地與六七地時伏住,而微細隨眠 要到第八地才能徹底得到降伏。但雖然降伏,卻未斷除,而是依附於所知障中,要到十地滿心時 才能最後消滅,故稱其為“余習”,乃余而未盡之意。
這就好比你衣服上 染了污垢,用洗衣粉一洗,看上去好像又清潔如初了。其實若用放大鏡一查看,就會發現 還有許多極微小的污垢 依附在棉纖維上,並沒有除去,但於肉眼的視覺並無影響。因為習氣永盡,煩惱永斷,所以八、九、十地又稱為三清淨地。八地以前 是根據斷除煩惱和所知二障的共同果德 來顯現菩薩果位的高低,八地以後 則只依照清淨所知障而顯出的智德以論菩薩證境之深淺。
大乘雖然也講滅煩惱,而且比小乘滅得更徹底,但並不以此既為究竟,因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障礙——所知障——未滅。
所以伏住習氣,滅變易生死後 還要再更進一步——滅微細流注,得究竟自在。
但是大師這裡用詞 依然不夠精確。
以前我講無明時說過,微細流注 是一切眾生最細小的念頭,細到只有佛才能看見,其他人都看它不見。
我還說過,依吳立民老先生的意見,微細流注 並不是無明,而是自性心所現的實相境。法王如意寶 也說本基 也第一剎那 所顯現的是佛與眾生無別的本覺智,凡聖的分野在這之後的第二剎那。所謂消滅微細流注,其實應該是消滅眾生於第二剎那 轉生出來的最後的、也是最堅固的一品無明——俱生法執。
按《現觀莊嚴論》等經論的說法,十地菩薩於最後 心入金剛喻定,剎那間斷盡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於第二剎那 現證圓滿的大覺佛果。十法界中,六凡法界煩惱纏身,無有自在可言;四聖中的聲聞、緣覺、菩薩,或困於習氣未淨,或礙於所知未圓,皆不得名為究竟。於身心、國土、智用上皆得究竟自在者,惟佛一人而已!

所以法相宗 在講漏盡時,認為阿羅漢與七地菩薩 雖然也斷煩惱、證無漏,然彼之無漏只是不了義之無漏,只有佛所證得的 才是究竟了義之無漏。
《相宗綱要·分極無漏》章雲:“所謂無漏者,佛果即是究竟無漏也。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謂無漏。諸余無漏 雖亦得名無漏,然非究竟無漏也。謂一切有學及二乘無學,彼皆非圓非明,故彼但是分無漏,惟佛乃是極無漏也。”

種子、習氣、煩惱與漏盡的話題 俺已經講完了。
這裡要提醒大家一句,法相宗安立如此多的名相、概念,只是給初學提供個入處,讓你知道眾生的漏因從何來,向何滅,諸位切不可 將其執為實有哦?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92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先從本體上說,為什麼習氣 既是種子的氣分,亦是種子的同體、異名。
咱們以檀香木為喻,木頭的香味 來自於其內所含的香質,
木頭好比阿賴耶識,香質 就好比種子。
木頭不管燃不燃燒,它的香氣 都會向外溢散,這個隱隱溢出的香氣 即是香質的 氣分。
香氣與香質 雖然狀態不同,但本質上並非二物,
前者只是後者的一種微細的發散,只是從作用的表現上 於同體而安立了兩個異名而已。
習氣與種子的關系亦如是,本質為一體,因作用表現之不同 而安立了兩個異名。

:mrgreen:
木頭 好比阿賴耶識,
香質 就好比種子。
香氣 即是香質的 氣分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93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四科文中,科科皆云,本如來藏。七大文中,一一皆言如來藏性,清淨本然。
●然則,藏性之外,應更無別法;云何現今忽生 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山河大地是無情世界,諸有為相是有情眾生。
世界有成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
世界空已復成,眾生死後再生,故曰次第選流終而復始。
●滿慈之意,既四科七大,一一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更無差別,云何復有 山河大地等 生滅雜染之相?豈非理違於事?
●殊不知藏性不變,而能隨緣,不防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此等異相,如空華水月,鏡像燈影,當體即空;空故 仍然清淨本然。
佛開示
陰入處界 本如來藏,是即事即理;
清淨本然,而幻現諸相,是即理即事。
●滿慈執 空藏不變之體,而迷 不空藏隨緣之用,故有此疑。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94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勝義有四:
佛說蘊處界等,皆因緣生法,是世間勝義;
佛說四諦 括盡世出世因果,是道理勝義;
依佛法修行,斷二執,證二空真如之理,謂之證得勝義;
第一義諦,顯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是勝義勝義。

:mrgreen: 心外無法,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95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一乘寂滅場地,指一真法界,不生不滅之本覺果體。梵語真阿練若,又名阿蘭若,譯云離喧鬧處,亦名寂靜處。
凡夫 以有聲為喧鬧,無聲為寂靜;
二乘 以生死為喧鬧,以涅槃為寂靜;
菩薩 以二邊為喧鬧;以中道為寂靜。
●殊不知一切法 本來寂靜,不但涅槃寂靜,生死亦寂靜;不但菩提寂靜,煩惱亦寂靜。
若但境靜,不名真阿練若,必須了知 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方名真阿練若。
●若見有修有證,不名正修,要達萬法唯心,本無生滅,以此不生不滅之心 為修因,方名正修。方可契證不生不滅之本覺果體。
依果起因,由因契果,是名正修行處。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96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既立能所,心境相對,遂因異於彼 熾然成異之異相境界,而立一種同相之虛空。
由於虛空之同,以及境界相之異,一同一異;
互相發明,復成立一種,無同無異之眾生相。
眾生相貌各異 謂之無同;
眾生覺知本同 故曰無異。
1如是熾然成異之 境界相,為成立世界之始因;
2因異立同之 同相,為幻生虛空之根本;
3同異發明之 眾生相,為眾生相續之原因。
●空、界、眾生,無不皆從自心幻生,還復擾亂自心,故曰如是擾亂。
此即前文:「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成色,色雜妄想,想相成身。」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97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無心非是道


去年海南那位叫大手的朋友 對無心是不是道的問題 好生忙活了一陣,說:“無喜無嗔無動無搖的覺心,正是無始無明,不是本覺真心。”雖說這位兄弟自己的眼神並不好,平日里看什麼都顛三倒四的,但這句話 說得卻也在理,因為無心 確實真的並非是道。當然,如果把“覺心”改為覺知心,意思就更精確了。
“無心非是道”,是說單純息心泯念,一物不思,百事不想,並非是道。
永明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設問曰:“萬行統惟無念,今見善見惡,願離願成,疲役身心,豈當為道?
答:此離念而求無念,尚未得真無念,況念無念 而無閡乎?”
無心不是道 雖然是個很簡單的命題,但以無心為道 又實在是很多學人 都易犯的錯誤,
《六祖壇經》上即記載有兩個著名案例。
第一個是臥輪,把一念不生,百無所想,對境傻坐 當作菩提正覺;
第二個是智隍,庵居長坐積二十年,把個有漏禪樂 當作正受。
自從六祖棒打二人之後,在漢土公然鼓吹傳播 無念即菩提,無思即解脫的人 似乎是沒有了,但這種思想觀念 卻並未就此滅絕。
非但未滅絕,有的人居然還將之擎出國門,跑到境外發揚光大!此人就是神秀禪師的三傳弟子,大乘和尚摩訶衍。

摩訶衍說自己有六個師父,其中兩個叫惟正和保堂無住,這二人都是普寂禪師的弟子,而普寂的師父就是神秀。禪宗自第六代南北分宗之後,北宗雖只落得個漸宗之名,可所傳的畢竟是達摩一系的正宗禪法,法脈中也出過人才。當年參究烏臼和尚的定州僧,與摩訶衍就是同輩師兄弟,你看人家亮出的工夫,可有半點含糊?
要說這摩訶衍同志 可真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他宣揚的無念和尚 宗在漢地從來沒鬧出什麼大的動靜,倒是在西南邊陲的吐番國 掀起了滔天巨浪。我以前對摩訶衍的言論和“事蹟”所知不多,只聽說他在西藏 傳了半天禪法,後來辨經辨輸了,讓人給哄了回來。後來在益希彭彭措堪布所著的《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一書中,看到有關其見地與主張,在藏地傳法活動經歷,以及與印度的蓮花戒論師 辯論的經過等情況之介紹,才明白他讓人家趕出來 實在是一點也不冤。

據說摩訶衍曾著有五部論著:《不修正法 睡可成佛論》、《禪定睡眠論》、《離諍論禪定復書》、《見之表面》、《八十種經根據論》。這五部論 宣揚一開始就不用分別作意,不用觀修法界本性,不用積資懺罪,只需放鬆不憶念,於床上禪坐,如睡覺般不作意,即可明悟自心,坐見本性。並說這是漢地禪宗祖師 宣說的頓門,是禪宗殊勝的不共同修法。他認為:“萬法都是分別心造的,作善不善業,,其結果不外乎 往善趣和惡趣二途,仍未解脫生死輪迴,而且是成佛的障礙。譬如黑白兩雲,任何一種雲 都是遮蔽天空的。須都不作意,由任何也不思想 而完全解脫生死輪迴。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別、不去觀察,即是無緣,這與一時頓入十地無異。”
憑心而論,摩訶衍的這番見地 實在不怎麼樣,當印度的蓮花戒論師 依據教證、理證展開辯論時,他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
他自己讓人家哄走也就算了,卻無端地還帶累了禪宗,帶累了整個漢地佛教。在那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藏地對漢傳佛教,對禪宗都有很大的偏見,認為整個漢地 沒有真正的佛教,該同志這玩笑 開得可就有點太大了。

照理說經過如此一番批判,這種錯以心靜為真如、無念即般若的邪見 應該不會再有市場了,但實際情況 並非如此。據薩迦班智達等人說,在藏地主張一切時中 都不應執著的主要有三類人:
一是摩訶衍的無念和尚宗;
二是噶舉派部分未證悟的弟子,他們認為大手印修法 不分暫時與究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執著,否則會對真正的止觀雙運修法 構成障礙;
三是寧瑪巴部分未證悟的弟子,他們也認為 脩大圓滿時 不分初學者與聖者,利根與鈍根,一切應無執著。顯然這後兩種人 與摩訶衍並無關係,他們的錯誤知見 都是在大乘和尚宗被批判以後才產生的。
大家不要以為 那種知見都是古人的事,與我沒什麼干係,須知類似的情況 在漢地自古即在在皆有,現而今暗持臥輪、智隍、摩訶衍見解者,更彼彼皆是,至於你是不是真的沒有,嘿嘿!你就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吧。你看智隍 早年曾經親近五祖,是個見過大場面的人,但依然不免落向鬼窟裡去。至於噶舉和寧瑪,也都是真正的名門正派,都有系統嚴整的思想體系和清淨純正的傳承,可是依然 不能避免自己的弟子 生起邪知邪見。
所以,雖說無心非道 是個地球人 都知道的老生常談問題,俺今天還是想 拿它再說說事。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一個錯誤的根源,即在只知道 有枝末無明,而不知道有根本無明;
只知道有思量分別 而起的枝末無明,不知道有非思量分別 而起的根本無明,
錯以為熄滅枝末無明 既是熄滅一切無明。
在前邊講心性的時候 我已經說得很清楚,菩薩的根本智 與凡夫的根本無明,都是在始覺位的第一念 上自然產生的。
這一念非常微細,微細到你我自己表層的主觀意識 根本就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我們表層意識 能夠感受與覺察的,只是由根本無明 所派生出的枝末無明。
因此,當他們遍尋 自己的心內心外,只能搜羅到貪、嗔、痴和身、邊、邪等五鈍五利這些枝末無明,以為枝末無明 既是根本無明,以為只要息滅貪、嗔、癡等大小、粗細煩惱,既是真心展現,只要讓自己的心空 空靈靈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既是菩提正覺。
就好像不識水性之人,錯以為見到波浪 是見為水之相,當波浪止息時 即見到了水性,殊不知依然是 在水的相上打轉轉。

根本無明 與枝末無明,如河中的水 與水上的波,波從水生,水因波顯,
息波不能滅水,止心 當然也不能除惑。
也許十地菩薩 和凡夫的表層意識 處於“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別、不去觀察”的狀態時,彼此內心的覺受 真的無異,但深層的俱生意識 卻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一個鹹水湖 和一個淡水湖,即使湖面不起波浪,彼此的味道 也還是不一樣的。
以為無心 即是道者,就是只看見湖水有生波 與不生波的差別,卻不知道還有鹹與不鹹的差別。
前者只是表象,後者才是本質。
因此說,小乘與大乘心地上的區別 在於能不能認識根本無明,菩薩與凡夫心地上的區別 在於能不能 將根本無明轉化為根本智慧。

根本無明 從其於心識所生之作用 與顯現之理而言,表現為三惑、四緣:
生起未證本性之識,名為同性無明;
未了知本性,名為俱生無明;
執著外境,名為遍計無明。
此三無明,即一識之不同反體,此與三身是一心 不同反體是一樣的道理。
彼等之理,稱為因緣;
顯現外境,為所緣緣;
顯現有境,為增上緣;
彼等同時,為等無間緣。如果以之與枝末無明做比對,則有如下一些差別:
無始對有始、無間對有間、不能覺察對能覺察,等等。
吾等學人於此細節 不可不察!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二個錯誤的根源,即在於錯誤地 認識心性,以為空空落落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
其實不思不想 只是暫時止歇了 作意的思量分別心,百作意的自性分別心 並未止歇。
前一篇我曾說過 某些中觀學人的錯誤,是錯把破除一切“有”見當作證悟的空性,把知見誤作為見地。
這些人正好相反,把覺知心的靈明澄清狀態 當作心的本性,把虛妄的覺受 當作真實的證悟,這種錯誤 大多發生在禪宗、寧瑪、噶舉等秉持甚深實相見的教派中。
那些教派常常用 直指人心的方式 接引後學,讓學人識取、認知自己心中 離念的靈知,以證悟真如實相。
但是語言所能傳遞,永遠是概念不是真實,是標月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不管為師的如何上指下示,左拈右提,學人能夠直接感知,直接面對的,永遠都是自心的表象,而不是自心的本性。根基相應者,可以突破言詞和概念的束縛而悟入真實,根基不契者,則難免不被他人舌頭所瞞,墮入無心無念的死水潭中。這不是為師的無能,而是你自己的習染太厚,是你自己的本命真君 埋藏得太深。

昔年慧能 南逃途中被慧明追及,乃點化彼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聽到這話 當下就悟了,那是他根基相契,因緣已到。假如當時路邊草窠裡還藏著盜法之人,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 即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把個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的無念心 當作個大寶貝藏起來,只怕無念的和尚宗 也就等不到摩訶衍去創立了。
禪宗傳法 一般比較隨機,手段亦靈活多樣,錯認光景的情況雖然有,但還不是很嚴重。
而寧瑪和噶舉傳法的內容 大多比較正面,方式也比較正規,弟子們的問題 似乎就要多些。
我曾經尋問學大圓滿的人:“人們都說修學大圓滿 證悟心性很容易,你們上師給弟子傳竅訣時,能當下證悟心性的人 多不多?”對方說:“傳竅訣時,在上師的加持下,每個人都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心性,但如果事後 不注意看護,也會丟失掉。”
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他所說的認識,只是一種相似的認知,而不是真實的證悟,與摩訶衍的見解本質上 大同小異。
後來我見到他上師的翻譯 迦那伽羅仁波切(漢文名高文軍,是大圓滿的真實證悟者)又問道:“您侍奉上師這些年來,經您口譯得竅訣者早已盈千,象您那樣於聽聞竅訣的當下 就能證悟大圓滿的人多不多?”他說與他同樣情況的藏人中有,漢人則一個都沒有。
因為證悟大圓滿 既是證悟初地,即使再沉穩的人,當心中發起極喜的歡樂時,也一定會不自覺流露出來的。這樣看來,那些以為得到竅訣時 即已認識心性的漢族弟子,沒有一個真正證悟了自己的心性。

法王如意寶在《竅訣寶藏海》中也說:自己前一年 給覺姆們指示心性時,認為她們都已經認識了自己的心性,可現在看來 很多人並沒有認識。這些人如果對自己的見解 能有清醒認識,於聽聞竅訣後 按照上師的教導 繼續禪修,實證大圓滿 也許並非難事,否則難免落得個泡影漢,成為個知解宗徒。

明白無心非道,只是知其然,這個別說大手大腳們知道,小手小腳們也知道,有關的話題祖師們早就說過N回了。知道無心 為什麼不是道,是知其所以然,這個大小手腳們 知道的恐怕就不多了。進而知道 無心雖然不是道,但卻可以 成為入道的門徑,成為解脫之方便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眾生墮入生死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能夠解脫輪迴的,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
菩提只能心上悟,般若也只能心上求,那麼心 又從何處生?
當然要由念生,無念則無心嘛!
不管是誰,只要生心 就必有念,要么是有造作念頭之心,要么是無第造作念頭之心。
就像水,要么流動,要么靜止,絕不會有第三種狀態存在。
所以佛所傳授的修持法門,也只有有心 與無心兩大類,
如果你真懂無心的好處,“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非但不是 什麼害命的毒藥,實在就是悟心的殊勝方便。
因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
你作意、分別、觀察,它是夢幻泡影,
你不作意、分別、觀察,它還是夢幻泡影。
既然恁麼不恁麼 它總是夢幻泡影,不恁麼比恁麼 顯然輕巧容易多了。

你看《圓覺經》先講未入地者、已入地者 和如來三種隨順覺性,然後總結說:“善男子,但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而不息滅、不了知、不辨真實的 最勝方便,就是一個“不理睬”!
所以說大蟲爺爺 才是深契佛心,而大手只知出東門向西走 是高家莊,
卻不知出東門向西走 也是高家莊
。只有半瓶子醋 卻時不時地扯開嗓子瞎嚷嚷,呵呵!
這種人一看就是個 沒見過大場面的生瓜蛋子。

:mrgreen:“不理睬”!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98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根本無明】

 (術語)無始無明之異名,(參見:無始無明)。
傳通記糅鈔六曰:「問:根本無明其相如何?
答:我等心性天然迷悟二,其迷本名根本無明,悟本名本覺。此二無始本有,法自性天然理,難及思慮,不出言舌處也。」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99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枝末無明】

 (術語)對根本無明而得名。起信論謂眾生不達一法界之理 忽然妄念微動,謂之根本無明,依此根本無明 而起之業相,見相,境界相三細,名為枝末無明。
又五住地中,第五之無明住地 名根本無明,前四住地 即見思之惑,名枝末無明。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0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眾生不達一法界之理 忽然妄念微動,謂之根本無明,
依此根本無明 而起之業相,見相,境界相三細,名為枝末無明。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世界萬物依於水輪,水輪依於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
空輪依無明,無明依本覺,無明雖非本覺;然無明之相,不離本覺之性。
既四大 始於無明妄心,妄心 又不離本覺真心;故曰一切唯心,萬法唯識。
身心器界,無不從此真妄和合之 識心而成立。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