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師臨順寂時告眾雲:吾非明即後也,今有事問汝等,若道這個是 即頭上安頭,若道這個不是 即斬頭覓活。第一座雲: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
師雲:如今是甚麼時節作這個語話?
有彥從上座出雲:離此二途,請和尚不問。
師雲:未在更道。
雲:彥從道不盡。
師雲:我不管汝盡不盡。
雲:彥從無侍者祗對和尚。
師至深夜 令侍者喚彥從來方丈問雲:你今日祗對老僧 甚有道理,據汝合體得先師意。
先師道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若擇得出分付缽袋子。
雲:彥從不會。
師雲:汝合會,但道看。
雲:彥從實不會。
師喝出 乃雲:苦苦。
次日午前 有僧舉前話問師,
師雲:慈舟不桌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鵝。
即便告寂。
洛浦元安禪師介紹
佛教禪宗青原行思一系 經石頭希遷 在常德傳法的有三個分支,第一支為經天皇道悟傳龍潭崇信、德山宣鑑;第二支為藥山惟儼,經船子德誠傳夾山善會、洛浦元安;第三支為大同濟禪師。藥山惟儼門下有三位高僧即雲岩曇晟、道悟宗智一系出了石霜慶諸,其道譽受到唐僖宗稱贊,遣使賜紫衣而不受,卒謚“普法大師”;船子德誠一系,弘法地域主要在常德,德誠在藥山伴師30年,而善會,元安最終都棲止常德。
洛浦元安和尚,俗姓譚,陝西鳳翔人。出生於唐文宗大和八年甲寅歲,20歲時就在歧陽懷恩寺跟著兄長佑律出家,領受戒條圓滿充足,通曉經論。離寺行腳,最初禮拜居住在終南山翠微寺的無學禪師,禪師是丹霞天然的高徒。接著,元安和尚到河北正定,拜謁臨濟義玄禪師。
義玄是臨濟宗的開山之祖,禪風單刀直入,機峰峻峭。他提出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的認識原則和教學方法,影響很大。元安很受臨濟的賞識,不久便被接受為侍者。臨濟還當著眾人贊美元安:“此為臨濟門下一隻箭,誰敢當鋒?”於是,元安認為既然得到高僧印可,可見道性已經到家了,便不謹慎了,甚至連師傅也不放在眼裡.後被夾山收服,
從此,元安潛心修道。一天,他向夾山請教:“佛魔不到處,如何體會?”
這是空掉一切後的境界,功夫修證到既沒有佛,也沒有魔,只剩下空靈一片時,是什麼境界。如何體會呢?
夾山回答:“燭明千裡像,暗室老僧迷。”
有一盞燈光,千裡之外的景像都看到,可是躲在暗室裡的老和尚 卻見不到。修證到家 就有這番境界,不修便沒有,就像點燈就亮,熄滅便暗一樣。
元安又問:“朝陽已升,夜月不現時,如何?”
這是在問修證的功夫,打起坐來身心皆忘,就像朝陽初升,一片光明;可不打坐時,卻境界消失,如同烏雲隱月,暗夜茫茫。
夾山回答說:“龍銜海珠,游魚不顧。”
龍銜著光華四照的鎮海明珠,在大海裡自由游動,內外一片光明,那些魚蝦之類的凡物,不要把它放在眼裡。這裡,夾山告訴洛浦元安,修行時要緊緊地 抓住光明的一念,慢慢積聚,久而久之 就會達到最高境界。元安禪師當下大悟。
夾山善會和尚 圓寂於唐中和元年十一月。元安繼承夾山的衣缽,開始住在涔陽。
後元安離開涔陽 到洛浦山開壇弘法,自此,他以洛浦元安禪師之稱名揚天下。後來遷移定居朗州蘇溪,即今桃源縣的黃甲鋪鄉。這兩處在當時 應是深山老林。洛浦元安禪師兩山開法,徒眾如雲,名聲遠播。
洛浦元安禪師的道法兼具馬祖、石頭兩系的特點。
依恃臨濟門下時,對臨濟的方法、宗旨深有心得,只是修持的功夫不到家。到了夾山那裡,經夾山對功夫境界、見地的點撥,使洛浦徹底開悟。所以,洛浦兼有兩家之長,既有功夫,又有見地,本人的氣派很大,教法非常嚴厲。
石頭門下 講究話語機鋒的靈脫百轉,臨濟則雄獅踞地,講究的是懾魂出竅的“奪法”。
洛浦則是柔中有剛,不怎麼用棒、用喝,但是機峰峻峭、鋒利快捷。
洛浦在回答僧人關於“洛浦家風事若何”時,用“雷庭一震,布穀聲銷”八個字概括。
雷庭,即雷霆。“雷霆震”是指聲音之來;“布穀銷”,是說聲音之去。
來去交替,任運無跡。雷霆威猛,布穀柔和,是說剛柔相濟。
布穀是春光融融的音響,雷霆是炎炎盛夏的聲音,這裡表明洛浦家風有威猛,有婉約。
洛浦家風是對先師夾山宗風的繼承和發揚。
一次師徒問答,夾山明確地說:“瘏黎只知有殺人之刀,不知有活人之劍。老僧這裡亦有殺人之刀,亦有活人之劍”。
“殺人刀”,喻指斬除分別妄念的禪家機峰,
“活人劍” 喻指復活真性的機峰。
禪家認為,必須除盡分別妄念 及種種塵俗執著,但僅僅是除盡妄念便可能陷於對空的執著,必須同時識見活潑的本性,因此“殺人刀”須與“活人劍”密切配合,方可達到大死而又大活,徹底覺悟的境界。
棒、喝於斬除妄念有好處,但尚須從根性上開悟。
依據贊寧的《宋高僧傳》:
洛浦元安禪師“臨終告眾,頗多警策辭句”。據《五燈會元》,唐昭宗光化元年八月,同時在洛浦,蘇溪兩山宣講禪法、名聲遠播的洛浦和尚,突然言辭懇切、激動地對主事的和尚說:“出家之法,長物不留。播種之時,切宜減省。締構之務,悉從廢停。流光迅速,大道玄深。苟或因循,曷由體悟?”
用今天的話說即是:出家修行的戒法,多餘的東西一點也不留下。在播種的時候,切宜減省開支。建造靈塔修建廟宇的勞作和費用,全部廢除和停止。日月丸跳,流光迅速,禪理玄奧深微,如果承襲慣例辦事,虛耗了光陰,怎麼能有時間體會、領悟禪理呢?
好!我們書歸正傳!
師臨順寂時告眾雲:吾非明即後也,今有事問汝等,若道這個是即頭上安頭,若道這個不是即斬頭覓活。
禪師臨圓寂的時候告訴僧眾說:“不是明天就後天,我就要走了。現在有一件事情 要問你們:若說個是,就是頭上安頭;若說個不是,即斬頭求活。”
禪師知道死期將至,但仍未找到接班人,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當年德誠禪師 為法嗣的事苦惱過,夾山禪師也對洛浦感嘆過 法脈將絕 但他們最終都有人克紹衣缽,我洛浦的繼承人是誰呢?
第一座雲: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
洛浦說完,第一座上前回答說:“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意思是面對青山的大好風光 都不舉步觀看,但也不在太陽的照耀下 挑燈看物。
第一座的話也是以“末後一句”說的,但並沒有透出洛浦這一關
師雲:如今是甚麼時節作這個語話?
禪師不滿意,說:“現在是什麼時節,你還說這個話。”末後一句雖然是達到徹底省悟的最後一句話,亦即至極關鍵的一句話,但禪師此時不是為僧人接機、開悟,而是在選法嗣接班人,要求當更高。
有彥從上座出雲:離此二途,請和尚不問。
這時禪師的得意弟子彥從和尚回答說:“離開這兩種途徑,請求和尚不要提問。”意思是說,既不要問是,也不要問不是,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你什麼也別說。彥從全用的否定話頭,在洛浦的問題上又翻出一層,有“鎖斷津關,不通凡聖”的作派。
師雲:未在更道。
禪師聽罷,眼睛為之一亮,心裡覺得踏實了許多,便說:“還差些,再接著說。”
雲:彥從道不盡。
答曰:“彥從我說不盡。”這個小鬼的回答 又把理解推進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正所謂:會的口中兩片舌,許汝王八一隻眼!
師雲:我不管汝盡不盡。
“我不管你盡不盡!”禪師雄威振作,目光炯炯,滿懷希望的期待著彥從說不去。
雲:彥從無侍者祗對和尚。
“侍從”是與主人相對者,可以代表對主之賓,彥從說無侍從,是說我這裡既無賓,又無主,禪師是經常用無主賓,來表示第一義 不可說的圓融境界的。
彥從用“無侍從”表達的正是這種境界。至此,看來洛浦禪師這個叫彥從的小鬼頭 還是對大為贊賞的!
師至深夜令侍者喚彥從來方丈問雲:你今日祗對老僧甚有道理,據汝合體得先師意。
到了晚上,禪師派侍者 召喚彥從前來問話,對他說:“徒兒你今天的回答,很有道理,你可算是體會了夾山先師的意思。”其實這老漢 在選法嗣接班人的問題上 是恨不能的趕緊找到一個明眼弟子 來承擔他的衣缽!看來也是古德用心良苦啊!
先師道 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且道那句是主?若擇得出分付缽袋子。
先師說: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之所到。你且說說哪句是主,哪句是賓。若說得出便把衣缽傳給你。”這番話,洛浦是滿懷希望地說出來的!
雲:彥從不會。
但彥從的回答,卻大讓洛浦失望。“彥從不會。”這小猴兒在關鍵的時候 掉了鏈子,也有人說彥從是不想要這副衣缽。另:襯裡師兄也有言,另有後人註解說彥從已會,但不想要衣缽,也不明真假,不好多說。但從彥從前面回答來說,他已會得,但還較王老師一線道!
法無 此前也有一帖拿來與大家笑納:
人人腳跟下平坦大道,個個自性之中 光明無量。天有不測風雲,風雲豈有過失?月有陰晴圓缺,月惹誰來?會道的一根毫發牽大象,義解的千鈞鐵棒打蒼蠅!雖然緣起無自性,不離當下則湛然。 所以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雖然非耳目之所到,可是意在目前。
雖然意在目前,可是非耳目之所到。
於此密密麻麻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之時,何妨一時丟卻!
若覷的透,便見西方極樂 無非自家屋舍,臨濟德山原來某甲兄弟!
大德,您會了也未?
師雲:汝合會,但道看。
“你應該會啊!”洛浦幾乎是哀求的口氣。
雲:彥從實不會。
“彥從實在不會!”看來彥從心意已決。
師喝出 乃雲:苦苦。
洛浦大喝一聲,將彥從趕了出去,洛浦用幾近哀嚎的口氣連嘆"苦!苦!"
次日午前有僧舉前話問師,師雲:慈舟不桌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鵝。即便告寂。
第二天中午 別的和尚來看重病的師傅,問起昨天晚上的事情。
禪師並沒對他們講更多的話,只說:“慈舟不泛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水鵝!”
意思是說:既然慈愛之船 不航行在清靜的流水上,水流湍急的陡峭江峽 只好讓隨水飄放的鵝兒白忙一生了,這不正應了“無奈眾生不上船”的老話!
說罷,洛浦元安禪師悄然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