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2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師臨順寂時告眾雲:吾非明即後也,今有事問汝等,若道這個是 即頭上安頭,若道這個不是 即斬頭覓活。
第一座雲: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
師雲:如今是甚麼時節作這個語話?
有彥從上座出雲:離此二途,請和尚不問。
師雲:未在更道。
雲:彥從道不盡。
師雲:我不管汝盡不盡。
雲:彥從無侍者祗對和尚。
師至深夜 令侍者喚彥從來方丈問雲:你今日祗對老僧 甚有道理,據汝合體得先師意。
先師道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若擇得出分付缽袋子。
雲:彥從不會。
師雲:汝合會,但道看。
雲:彥從實不會。
師喝出 乃雲:苦苦。
次日午前 有僧舉前話問師,
師雲:慈舟不桌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鵝。
即便告寂。

洛浦元安禪師介紹
佛教禪宗青原行思一系 經石頭希遷 在常德傳法的有三個分支,第一支為經天皇道悟傳龍潭崇信、德山宣鑑;第二支為藥山惟儼,經船子德誠傳夾山善會、洛浦元安;第三支為大同濟禪師。藥山惟儼門下有三位高僧即雲岩曇晟、道悟宗智一系出了石霜慶諸,其道譽受到唐僖宗稱贊,遣使賜紫衣而不受,卒謚“普法大師”;船子德誠一系,弘法地域主要在常德,德誠在藥山伴師30年,而善會,元安最終都棲止常德。

 洛浦元安和尚,俗姓譚,陝西鳳翔人。出生於唐文宗大和八年甲寅歲,20歲時就在歧陽懷恩寺跟著兄長佑律出家,領受戒條圓滿充足,通曉經論。離寺行腳,最初禮拜居住在終南山翠微寺的無學禪師,禪師是丹霞天然的高徒。接著,元安和尚到河北正定,拜謁臨濟義玄禪師。

義玄是臨濟宗的開山之祖,禪風單刀直入,機峰峻峭。他提出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的認識原則和教學方法,影響很大。元安很受臨濟的賞識,不久便被接受為侍者。臨濟還當著眾人贊美元安:“此為臨濟門下一隻箭,誰敢當鋒?”於是,元安認為既然得到高僧印可,可見道性已經到家了,便不謹慎了,甚至連師傅也不放在眼裡.後被夾山收服,

從此,元安潛心修道。一天,他向夾山請教:“佛魔不到處,如何體會?”
這是空掉一切後的境界,功夫修證到既沒有佛,也沒有魔,只剩下空靈一片時,是什麼境界。如何體會呢?
夾山回答:“燭明千裡像,暗室老僧迷。”
有一盞燈光,千裡之外的景像都看到,可是躲在暗室裡的老和尚 卻見不到。修證到家 就有這番境界,不修便沒有,就像點燈就亮,熄滅便暗一樣。

元安又問:“朝陽已升,夜月不現時,如何?”
這是在問修證的功夫,打起坐來身心皆忘,就像朝陽初升,一片光明;可不打坐時,卻境界消失,如同烏雲隱月,暗夜茫茫。

夾山回答說:“龍銜海珠,游魚不顧。”
龍銜著光華四照的鎮海明珠,在大海裡自由游動,內外一片光明,那些魚蝦之類的凡物,不要把它放在眼裡。這裡,夾山告訴洛浦元安,修行時要緊緊地 抓住光明的一念,慢慢積聚,久而久之 就會達到最高境界。元安禪師當下大悟。
夾山善會和尚 圓寂於唐中和元年十一月。元安繼承夾山的衣缽,開始住在涔陽。


後元安離開涔陽 到洛浦山開壇弘法,自此,他以洛浦元安禪師之稱名揚天下。後來遷移定居朗州蘇溪,即今桃源縣的黃甲鋪鄉。這兩處在當時 應是深山老林。洛浦元安禪師兩山開法,徒眾如雲,名聲遠播。

洛浦元安禪師的道法兼具馬祖、石頭兩系的特點。
依恃臨濟門下時,對臨濟的方法、宗旨深有心得,只是修持的功夫不到家。到了夾山那裡,經夾山對功夫境界、見地的點撥,使洛浦徹底開悟。所以,洛浦兼有兩家之長,既有功夫,又有見地,本人的氣派很大,教法非常嚴厲。
石頭門下 講究話語機鋒的靈脫百轉,臨濟則雄獅踞地,講究的是懾魂出竅的“奪法”。
洛浦則是柔中有剛,不怎麼用棒、用喝,但是機峰峻峭、鋒利快捷。
洛浦在回答僧人關於“洛浦家風事若何”時,用“雷庭一震,布穀聲銷”八個字概括。
雷庭,即雷霆。“雷霆震”是指聲音之來;“布穀銷”,是說聲音之去。
來去交替,任運無跡。雷霆威猛,布穀柔和,是說剛柔相濟。
布穀是春光融融的音響,雷霆是炎炎盛夏的聲音,這裡表明洛浦家風有威猛,有婉約。

洛浦家風是對先師夾山宗風的繼承和發揚。
一次師徒問答,夾山明確地說:“瘏黎只知有殺人之刀,不知有活人之劍。老僧這裡亦有殺人之刀,亦有活人之劍”。
“殺人刀”,喻指斬除分別妄念的禪家機峰,
“活人劍” 喻指復活真性的機峰。
禪家認為,必須除盡分別妄念 及種種塵俗執著,但僅僅是除盡妄念便可能陷於對空的執著,必須同時識見活潑的本性,因此“殺人刀”須與“活人劍”密切配合,方可達到大死而又大活,徹底覺悟的境界。
棒、喝於斬除妄念有好處,但尚須從根性上開悟。


依據贊寧的《宋高僧傳》:
洛浦元安禪師“臨終告眾,頗多警策辭句”。據《五燈會元》,唐昭宗光化元年八月,同時在洛浦,蘇溪兩山宣講禪法、名聲遠播的洛浦和尚,突然言辭懇切、激動地對主事的和尚說:“出家之法,長物不留。播種之時,切宜減省。締構之務,悉從廢停。流光迅速,大道玄深。苟或因循,曷由體悟?”
用今天的話說即是:出家修行的戒法,多餘的東西一點也不留下。在播種的時候,切宜減省開支。建造靈塔修建廟宇的勞作和費用,全部廢除和停止。日月丸跳,流光迅速,禪理玄奧深微,如果承襲慣例辦事,虛耗了光陰,怎麼能有時間體會、領悟禪理呢?


好!我們書歸正傳!
師臨順寂時告眾雲:吾非明即後也,今有事問汝等,若道這個是即頭上安頭,若道這個不是即斬頭覓活。


禪師臨圓寂的時候告訴僧眾說:“不是明天就後天,我就要走了。現在有一件事情 要問你們:若說個是,就是頭上安頭;若說個不是,即斬頭求活。”

禪師知道死期將至,但仍未找到接班人,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當年德誠禪師 為法嗣的事苦惱過,夾山禪師也對洛浦感嘆過 法脈將絕 但他們最終都有人克紹衣缽,我洛浦的繼承人是誰呢?


第一座雲: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
洛浦說完,第一座上前回答說:“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意思是面對青山的大好風光 都不舉步觀看,但也不在太陽的照耀下 挑燈看物。
第一座的話也是以“末後一句”說的,但並沒有透出洛浦這一關


師雲:如今是甚麼時節作這個語話?
禪師不滿意,說:“現在是什麼時節,你還說這個話。”末後一句雖然是達到徹底省悟的最後一句話,亦即至極關鍵的一句話,但禪師此時不是為僧人接機、開悟,而是在選法嗣接班人,要求當更高。


有彥從上座出雲:離此二途,請和尚不問。
這時禪師的得意弟子彥從和尚回答說:“離開這兩種途徑,請求和尚不要提問。”意思是說,既不要問是,也不要問不是,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你什麼也別說。彥從全用的否定話頭,在洛浦的問題上又翻出一層,有“鎖斷津關,不通凡聖”的作派。


師雲:未在更道。
禪師聽罷,眼睛為之一亮,心裡覺得踏實了許多,便說:“還差些,再接著說。”


雲:彥從道不盡。
答曰:“彥從我說不盡。”這個小鬼的回答 又把理解推進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正所謂:會的口中兩片舌,許汝王八一隻眼!


師雲:我不管汝盡不盡。
“我不管你盡不盡!”禪師雄威振作,目光炯炯,滿懷希望的期待著彥從說不去。


雲:彥從無侍者祗對和尚。
“侍從”是與主人相對者,可以代表對主之賓,彥從說無侍從,是說我這裡既無賓,又無主,禪師是經常用無主賓,來表示第一義 不可說的圓融境界的。
彥從用“無侍從”表達的正是這種境界。至此,看來洛浦禪師這個叫彥從的小鬼頭 還是對大為贊賞的!


師至深夜令侍者喚彥從來方丈問雲:你今日祗對老僧甚有道理,據汝合體得先師意。

到了晚上,禪師派侍者 召喚彥從前來問話,對他說:“徒兒你今天的回答,很有道理,你可算是體會了夾山先師的意思。”其實這老漢 在選法嗣接班人的問題上 是恨不能的趕緊找到一個明眼弟子 來承擔他的衣缽!看來也是古德用心良苦啊!


先師道 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且道那句是主?若擇得出分付缽袋子。
先師說: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之所到。你且說說哪句是主,哪句是賓。若說得出便把衣缽傳給你。”這番話,洛浦是滿懷希望地說出來的!

雲:彥從不會。
但彥從的回答,卻大讓洛浦失望。“彥從不會。”這小猴兒在關鍵的時候 掉了鏈子,也有人說彥從是不想要這副衣缽。另:襯裡師兄也有言,另有後人註解說彥從已會,但不想要衣缽,也不明真假,不好多說。但從彥從前面回答來說,他已會得,但還較王老師一線道!

法無 此前也有一帖拿來與大家笑納:
人人腳跟下平坦大道,個個自性之中 光明無量。天有不測風雲,風雲豈有過失?月有陰晴圓缺,月惹誰來?會道的一根毫發牽大象,義解的千鈞鐵棒打蒼蠅!雖然緣起無自性,不離當下則湛然。 所以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雖然非耳目之所到,可是意在目前。
雖然意在目前,可是非耳目之所到。
於此密密麻麻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之時,何妨一時丟卻!
若覷的透,便見西方極樂 無非自家屋舍,臨濟德山原來某甲兄弟!
大德,您會了也未?


師雲:汝合會,但道看。
“你應該會啊!”洛浦幾乎是哀求的口氣。

雲:彥從實不會。
“彥從實在不會!”看來彥從心意已決。

師喝出 乃雲:苦苦。
洛浦大喝一聲,將彥從趕了出去,洛浦用幾近哀嚎的口氣連嘆"苦!苦!"

次日午前有僧舉前話問師,師雲:慈舟不桌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鵝。即便告寂。
第二天中午 別的和尚來看重病的師傅,問起昨天晚上的事情。
禪師並沒對他們講更多的話,只說:“慈舟不泛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水鵝!”
意思是說:既然慈愛之船 不航行在清靜的流水上,水流湍急的陡峭江峽 只好讓隨水飄放的鵝兒白忙一生了,這不正應了“無奈眾生不上船”的老話!
說罷,洛浦元安禪師悄然圓寂!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22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上一篇講“悉有即佛性”,是想讓大家明白 性在作用,以期從用證體,由相見性,溯本還源。但是僅僅知道一切悉有即是佛性,這只能算是理解,還不等於證悟,在天台六即中,只位當名字即。本篇獅子謹就自己的一知半解,與諸君共同探討一下 我們怎樣由悉有 來證知佛性,也即如何從理即經觀行即入相似即,把對佛性的理解從理性變為感性、從理論成為實證。

大家都知道,見性這回事,從來都是說時容易做時難,如果沒有真實地證到,就是把個三藏十二部背得滾瓜爛熟,也管不得半分用。其實所謂的難不外乎三點:
一是非直觀性,佛性 無法從對心色二法的直接觀察中而找出。首先佛性不是色,任何一種色體,不管是粗是細是微細,都不是佛性。
其次佛性不是心,任何一種心態,不管是動是靜,是喜是怒,也都不是佛性。因為“我今不是渠。”

二是非邏輯性,佛性無法通過思辨得到。你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去推論,中間必然會發生“斷裂”,從而得出一個否定的結論,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言語不能到,思量不能及。”不論你如何去思,怎樣去想,都無法對佛性思想出個所以然。所以古人在開悟了以後 常常會說:“老僧鼻孔大頭朝下”,“原來師姑是女人作的。”這些聽起來讓人莫名其妙的話。

三是非試驗性,佛性無法通過實驗證明。我們經常喜歡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生活在科學時代的我們,習慣於用科學的方法來驗證一切事物,技術的進步使人們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所有未知的領域都會陸續為我們打開神秘的面紗。可是不管科學如何進步,偏偏“佛性”這個東西,用任何物理的、化學的、醫學的和心理學的方法,都無法證實它的存在。
正是因為佛性 在人們正常思維狀態下的 這種不可思議性,所以一切眾生 才會執迷於事物虛幻的表象,無法認識自心本性的真實面目,在三界的火宅中 沉淪不已。人類由於在思維習慣上 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從所謂的邏輯性、合理性,對生命本身 自然會得出斷與常 這兩種錯誤見解。佛陀的偉大,就在於他老人家能夠打破眾生固有的思維定式,把我們從所謂正常的、正確的、邏輯的、合理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實驗的、解析的研究模式中解放出來,使我們通過證見自己本有的 靈明覺性,而打碎桎梏在心靈上的枷鎖,最終獲得精神上徹底的解放。
既然佛性 即不能用心去思量,也不能用技術手段來驗證,那麼我們怎樣 才能“見到”它呢?
曰:可以用心來“悟。”所謂的悟,是人們通過 對一切事物表面現象的觀察,跳出邏輯的窠臼,發現它的本質,意會到那個 躲藏在外表後面的“真實”。悟不能憑空而得,還必須藉助相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作用。”
可我們觀察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先認識作用 再認識本質的過程。在講到如何才能見性之前,我們首先應該知道 什麼是佛性,什麼是它的體、相、用,它有哪些特徵。
佛性的體即是法身,相即是報身,用即是化身。對於三身,臨濟解釋為三種心光,對此老人在“法身、報身、化身”一文中有詳盡的講解。
此外西藏密宗 對三身的解釋也非常精彩,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講的:“本體空性 即離戲之法身,光明不滅 即自明報身,一切攝集 即妙力自現之化身。此三身無別,於基位覺性之中本自圓成。”(摘自《年龍上師父母傳》)
歸納起來,三身的概念就是:法身(體)――寂滅、報身(相)――不滅、化身(用)――生滅。
a法身的寂滅 是一種超乎於萬法之上的絕對真理,不能直觀地 體認與覺察;
b報身的不滅 則是即超乎於萬法外,亦存在於萬法中,雖時時顯現於動用中,但卻湮滅在動用的表象裡,被錯認和遺忘;
c化身的生滅 是一切眾生最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正是由於我們以為 這個生滅去來的作用是真實的、客觀的、絕對的,所以才被迷惑住了自己的雙眼,無法透過它的表象 去認識躲在後面的 那個寂滅和不滅真實。
三身生起的順序 是由法身而報身、由報身而化身,我們現在因為只見到化身,而見不到法身和報身,所以得到的只是佛性的影子、假象,而不是佛性的本質,也就是說只有三身齊備了 才能真實圓滿地見到佛性。在三身中,由法身的寂滅生出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的不滅顯出法身的寂滅;同樣也是由報身的不滅生出化身的生滅,再由化身的生滅 顯出報身的不滅。所謂三身並不是真的有三個東西,而是同一本體的三種不同表現形式,是即三而即一,即一而即三。

三身當初是順著生出的(指作用的順序,而不是時間的順序),我們現在想全面地了解和認知它們,也只能倒著回去,先由化身而認識報身,再由報身而認識法身。在這里報身是關鍵,我們如果想通過化身的“有”,去認識法身的“無”,就必須先認識報身的“不有不無,亦有亦無”。
假如把法身 看作是一個藏滿無盡寶藏的寶庫,那麼報身 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婆羅提尊者所說的“性在作用,”就是在提醒我們 先由化身的生滅證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不滅 而入法身的寂滅。
不滅和寂滅,就好比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只要見到了一面 就自然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懂得不滅以後自然就懂得了寂滅。明白了這個道理,以下我們才好談方法。

講到見性的方法,根本還在作用二字,你看那楞嚴會上二十五聖各有其證入圓通的法門,法法皆是由作用入手。若將種種圓通法門 歸納綜合,可以簡略為溈山禪師說的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三種方法。
後人有在此三者之上 又增加參話頭一法的,其實並不恰當,因為參話只是一種用功的形式,最後證入時依然跳不出那三種之外。
下面我們就將之依次做個簡要分析:
a就體消。所謂就體,顧名思義就是從對性體的領悟 而打消謎團,直接證入圓通。
如大梅法常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彼即大悟而去。
又如靈默初參馬祖不契,复謁石頭曰:“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座,默便行。石頭隨即召曰:“闍黎!”默回首。石頭曰:“從生到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靈默於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
b從緣入。所謂從緣,顧名思義就是藉外緣的激發,由塵觸根,而喚醒沉睡的本妙真心,入圓覺性海。
譬如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香巖拋石擊竹明心,是由聲塵入耳根;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在這裡我沒有找到由嗅塵入鼻根的例子,原來想舉黃庭堅聞木樨花香有得的事例,但他是在聞香後又經黃龍晦堂的提醒才明白的,所以只能算是就體消)
c依文字。所謂文字,顧名思義就是從經教入手,明幽微玄理,悟本妙覺心,入圓圓覺海。宗門裡的“破讀”,教下的“大開圓解”,皆此之謂也。

就體消、依文字、從緣入,從根本上說都是從用見體,由相見性。
所不同的是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由理解而領悟,從比量而通現量,悟緣在識,悟徑在慧。
而從緣入則是先悟後解,由現量而通比量,悟緣在根,悟徑在定。
古德對三種悟緣皆有評判,
1首先是:“就體消停得力遲。”由此得者乃於比量而入,往往滯於體而難以脫落,於諸事相不易通達,不能別行一路。其病相為“雖知波是水,卻難識水是波。”當初高峰禪師雖參破拖死屍話頭,而不知無夢無想時 主人翁何在,即此之例也。
2對於依文字,古德的評語是:“從文字得者力弱。”因為從文字入者 皆是先思量而後證入,幽微玄奧之理雖易於理解,但往往會滯於理而礙於事,慧雖具而定未充,於見於行皆不甚得力。
3再接下來是:“從緣入得者力強。”凡從緣而入者,皆是由六根門頭 直接會取,現量覺知,因而能直切契證,遠離情緣意度。所以從緣而得者 一般都悟得較徹,我們看到許多就體或依文證得不徹的人,最後大多依靠緣入方徹悟了手。

就體消和依文字靠的是學人極強的慧力,經別人的開示提醒、旁敲側擊,或依靠經論文字的點撥啟發,而心開意解。此二行門對學人根基要求極高,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斷難由此而入。由於就體、依文皆從慧入,唐宋以前而得之者尚屢見於世,明清以降則日漸罕遇其人,故本篇不做分析。後世開悟的人,泰半皆是從緣而得,



獅子今天就為大家詳細講述一下 什麼是“從緣入。”
提起圓悟勤開悟的經歷,讀過老人講述的“頻呼小玉原無事,只為檀郎認得聲”這一篇公案的人,一定都很熟悉了。為節省篇幅,事情的經過咱們放下不表,只從純“技術”的角度分析一下 圓悟究竟是怎麼悟的,都悟到了個什麼。
圓悟直接的悟緣,是於五祖屋內出來,一門心思想著五祖的話,突聞有隻公雞 在欄杆上振聲一啼,當下醒悟,於是脫口而出:“這不是聲嗎?”
像圓悟這種聞聲悟道的情形,是由聲塵入耳根的緣入。
我們已經知道,性是常,作用是無常,既然由無常 不可能直接生出常,那麼由作用當然也不能 直接表現出性來。聲音本是無情,它不會告訴你:“我就是性!我就是性!”所以我們鎮日里 聲中來聲中去,雖說聲聲皆入於耳中,卻是只聽見聲,而未曾聞得聲。那麼圓悟當時 聽到的聲音與我們平時所聽並無不同,他卻因何而能得入呢?還是讓我們先來 打個比喻吧。
我們每個人都用過收音機,大家知道收音機要想發出聲音,除了要有必須的元器件,要通上電流,還得接收到電台發射的電磁波。當收音機打開後,如果收到電磁波就有聲音,收不到電磁波 就沒有聲音。可不管有沒有聲音,我們都知道 收音機是開著的,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現在假設有台收音機是一直打開的,但是因為電台的電波 總是時斷時續,所以收音機發出的聲音也總是時有時無。此時碰巧來了個從不知收音機為何物的笨鳥,他一定會以為 當有聲音傳出時是收音機被打開了,當聲音消失後又會以為收音機被關上了。他只知道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在工作,不知道沒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也在工作,因為這時收音機還在發出個無聲,這個無聲之聲 也是“聲”啊!不用說,在自性這台收音機面前,我們大家都是一隻不認得“聲”的笨鳥!

再假設這樣的笨鳥一共有三隻,後來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師,老師告訴他們其實收音機一直是開著的,你們之所以錯誤地以為它時開時關,是由於不明白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被它的表面作用欺騙了。第一隻笨鳥只經老師簡單提示,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就是“就體消。”第二隻笨鳥聽完老師的講解還是不明所以,於是回去抱著本說明書反复研究,後來居然還真的讓他悟出了裡邊的道道,這就是“依文字。”第三隻笨鳥是即聽不會,也看不懂,於是只得整天守著收音機沒完沒了地看,沒完沒了地想。有那麼一次,當收音機又從無聲變為有聲時,他突然明白過來:“哦!原來收音機真的是一直在開著呀!”像這樣會的,就是“從緣入。”
所謂從緣入,並不是有一個不滅的“性”在這個過程中 從外而入,或是從內而出。
而是藉著這種由緣所起的作用,從“無”中 悟出一個“有”,悟到確有那麼個東西存在。這種從無到有的轉變,是對我們傳統邏輯思維的 根本否定,對這種否定,我們將其稱之為“見性”。

從緣入有兩個特點,
第一是要有動態的環境。因為緣入的外因是塵,內因是根。根與塵一為能覺,一為所覺,塵是如量地傳遞,根是完整地接收。由於塵只有在動態中才能發生,所以根也只有在動態中才能接收。本來六根在靜態中也能接收,但所接收的只能是“無”,由“無”不能生出悟道的緣。
第二是要在動靜的變化中 才易證得。單純的靜不行,因為沒有外塵即沒有緣,沒有緣內根即沒有覺知。可如果老是一種平穩的動也不行,因為覺知的功用 對於單一狀態的外塵很容易麻木。所以從緣證入的人,總是於六根對外塵或和或離的的一剎那,在識心 還沒有來得及分別取捨(取捨以後就是就體消了)的瞬間,而當下契入!
在這裡還須申明一點,雖說就體消和依文字的悟緣在識,
:mrgreen: 從緣入的悟緣在根,但是真正悟道的主體 並不是識和根,而是我們的心!
所謂見性,說到底就是從對性與作用關係的觀察、覺知、體悟入手,把我們的妄心轉變成真心。
真心與妄心能思能慮的作用 並無分別,區別在於一個對法的認知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一個是智,一個是識。
對於智與識,彌勒菩薩的解釋是:“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
這裡的“分別”指的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 去分別取捨的標準和觀念,而不是能夠分別這種作用的本身。如果把能分別的作用 滅掉就是智,那癡呆人豈不個個都成佛了?
就體消和依文字所謂的悟緣在識,是說他的前一念 還在識心的虛妄分別中,第二念識心突然斷掉,真智得以朗然現前,這是覺在念後。
從緣入是心在根對塵境領受以後 所生起的覺知出現的一剎那,於識心還沒有生起之前,當下一轉念就是真智,這是覺在念前。
其實我們的心 對任何事物感知的第一念 都是無分別念,比如我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 常會有“反映不過來”的情況,這個反映不過來 就是雖然已經現量地、完整地覺知到了,但是還來不及 分析它是怎麼回事,來不及採取措施,做出反映。這個反映之前的念 就是現量的無分別念,你只要能夠從這一念上認取,當下就悟道了,這就是從緣入的竅門所在。我們平時之所以不能 於念頭剛剛生起時領悟,是因為它來得太短、太快、太細,往往還未意識到就滑過去了。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 圓悟勤是怎麼開悟的。
請注意!圓悟離開五祖演的房間以後,他的心中一直在思索著師父的話,他的全部心念 當下都落在了意根上。除了眼根和身根 還有一點下意識的作用外,其它幾根都處在休息的狀態。
按照“笨鳥”的收音機 有聲音時是打開,沒聲音時是關上的邏輯,圓悟身體內能聽、能嗅、能嚐的功能此時應該是關閉的,等到再有聲音和味道傳過來時,才被重新打開。
巧的是這會兒有隻公雞 適時的叫了一聲!這一聲如果放在平時,只會讓我們產生 收音機又被打開了的感覺。但此時圓悟因為太專注了,這意外的叫聲 竟然猛地觸動了他的靈機,使他霍然意識到:“原來那個能聞之性一直都是打開的!”你看,圓悟這個“檀郎”聞聲的過程,其實就這麼簡單!

明白了從緣入的竅門,我們就可以說 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色”;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是“只為檀郎認得味”;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觸”;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是“只為檀郎認得意”。諸位仁兄,只要您平日里時時多關照好自己的通向外面的門窗,說不定那天於六根門頭觸機遇緣,就真可以當一回“檀郎”吶!嘻嘻!

附:有關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的入道因緣、發悟門徑、力量大小、所被之機等問題,因為有的道友還不甚清楚,我再簡單介紹一下:
1.入道因緣不同。
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有心而入,從緣入是 無心而入。
就體消的特點 是學人或正在觀察外界的現象,或正在思考相關的問題,或正在聆聽他人的教誨,於正思正想間,忽然遇緣得入。
依文字 除了是正在全神貫注於閱讀和思索經論中文字義理外,其它情況與就體消大體上相同,區別是就體消的悟緣比較靈活隨意,依文字的悟緣比較單一(由於二者的情況比較相似,在後面都合在就體消裡一起講)。從緣入的特點 是在悟的一剎那,或者未曾生心,或者心生於別處,於無意間 突然而悟。比如從言入者心思絕不在言,從耳入者心思絕不在耳,從鼻入者心思絕不在鼻。
2.門徑不同。
就體消因為是有心有思,所以都是以識入手:或以意識攝眼識,或以意識攝耳識,等等不一而足。從緣入因為事先處在未思未想狀態,所以都是由塵來觸根,從六根門頭直接而入。
3.時節不同。
就體消是在正思索憶念間,忽然念頭脫落,於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時真心現前而悟,是覺在念後。古人形容為:“前後際斷,心行處滅。”從緣入是在念頭還未起時,外塵無意中 觸在覺知根上,直接打破根門,見到一念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而悟,是覺在念前。
4.利用不同。
就體消是從外向內打入,先破識而後破根,理易明而事難透。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人在閱讀或話語間突然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什麼了,可事後卻難以再進一步。此所謂雖明比量而未證現量,故為易入而難消。從緣入是由里向外打,先破根而後破識,事即證則理易徹。由於從緣入都是從現量而得,雖然最初證到比較難,不過一旦證得就比較透徹,即使當時腳跟未點地者,事後也往往會輕鬆到家。此為由證現量而透比量,是為難證而易徹。
5.力量不同。就體消譬如用細針輕刺於皮肉,雖能覺痛而疼痛易忍。從緣入好似以利錐狠扎穴位,深入骨髓而疼痛難消,所以溈山禪師說:“從緣悟達,永不忘失。”
6.定慧不同。
就體消重在於慧,往往是不歷勤苦即可相機而得。從緣入重在於定,常常是經年參究方乃遇緣而入。
7.所被之機不同。
就體消所被者主要是慧深障淺的利根眾生,禪宗早期的大祖師們大多都是由此法而入,因為彼等根基實在銳利,尚不待習止習觀、參究話頭,只於言下領悟即可透關去也。從緣入所被者主要是慧淺障重的鈍根眾生,比如香巖、靈雲等輩雖久侍於師,也要歷二三十年才悟,至於禪宗自參話頭一法風行之後悟道者,更是多屬此類。
就體消與從緣入本是入門方便,原無甚麼高下好壞之分,只是從當今眾生的根基與習性來說,後者似乎更為當機一些。不過學人最後究竟由何門得入,還要看您所習的行門與緣分,卻是強求不得的。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23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按照“笨鳥”的收音機 有聲音時是打開,沒聲音時是關上的邏輯,
圓悟身體內能聽、能嗅、能嚐的功能 此時應該是關閉的,等到再有聲音和味道傳過來時,才被重新打開。
巧的是這會兒有隻公雞 適時的叫了一聲!
這一聲如果放在平時,只會讓我們產生 收音機又被打開了的感覺。
但此時圓悟因為太專注了,這意外的叫聲 竟然猛地觸動了他的靈機,使他霍然意識到:
“原來那個能聞之性一直都是打開的!”
你看,圓悟這個“檀郎”聞聲的過程,其實就這麼簡單!
電火
文章: 1780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公案很難懂

#624

未閱讀文章 電火 »

只要檀郎認得聲
從氣管到喉部沒有結使
嗓門開了
座位上的女老師(小玉不保)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25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僧問雲居(道膺禪師):“山河大地從何而有?”
居雲:“從妄想有。”
僧雲:“與某甲想出一鋌金,得麼?”
居便休去, 僧不肯。
師聞得,雲:“已是葛藤,不能折合,得待伊道想出一鋌金得麼!”
拈拄杖便打。


道膺禪師以本色宗師接人,只是下手太軟,不足以開導那僧,故不為那僧所肯。

雲門大師在得知此事時說:“已是葛藤,不能折合。”既已陷在分別識見(邏輯的理路)之中,又怎能折(斬斷情識),又怎能合(因開示而契合)呢?

雲門大師的方法是,還不等他把話說完,“拈起拄杖便打”。
面對這些愛打葛藤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德山、臨濟那種迅雷不及掩耳的棒喝當下了斷。

:mrgreen:打斷。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26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師示眾雲: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和尚 總在拄杖頭上,直饒會得倜儻分明,只在半途。若不放過,盡是野狐精。


師一日雲:“古來老宿,皆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隨語識人。
若是出草之談,即不與麼;若與麼,則有重話會語。
不見仰山和尚問僧:'近離甚處?'
僧云:'廬山。'
仰山雲:'曾''遊五老峰麼?
僧云:'不曾遊。
仰山雲:'阇黎不曾遊山。'”
師云:“此語皆為慈悲之故,故有落草之談。”

“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和尚總在拄杖頭上”,
也就是說一切諸佛心法 都在這裡,在各人當機一念之中,原不用拈古例舉。
同時雲門大師怕人執著,又旋立旋破,才說便掃:
“直饒會得倜儻分明,只在半途。若不放過,盡是野狐精。”
古德隨機接人,萬不可按圖索驥。
隨機接人是“慈悲之故”,但也卻留下了“按圖索驥”這種“落草之談”給後人。
故不可“隨語識人”,一見滿口佛語祖語,便以為他是行家里手。
所以,“若是出草之談,則不與麼;若與麼,則有重話會語”。
“落草”就是留下跡印和教條,
“出草”就是不留跡印和教條,相當於洞山大師的“鳥道玄路”。
雲門大師例舉仰山大師這則公案來說明,仰山大師對那位從廬山來的僧人的一番問話,深藏玄機,原為接人的一期方便,
但後來卻被一些禪師 生硬地搬來運用。故云門大師說有“落草之談”。
拈古 當善為提持,若生硬運用,就會成為“重話”——重鼻子的話和“會語”——並未見道,卻自以為會。

:mrgreen:五老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27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僧問:“如何是啐啄之機?”
師曰:“響。”

   “啐啄之機”是“啐啄同時”的另一種表述,就是說,禪師面對將開悟的學人 應同孵蛋的母雞一樣,小雞在蛋中成熟了,要破殼而出,在裡面啐,而母雞應及時地 在外面啄。
啄早了,小雞未熟,活不了;
啄遲了,小雞無力出殼,也活不了,故須“啐啄同時”,而識時則是機。
面對這樣的提問,雲門大師一個“響”字,就生動形像地予以了斷。

:mrgreen: 啐響,啄響
電火
文章: 1780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公案很難懂

#628

未閱讀文章 電火 »

一字禪:
薨=夢死
響=鄉音
電火
文章: 1780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公案很難懂

#629

未閱讀文章 電火 »

落草之談:今天讀哪裡
出草之談:砍老僧頭去當舀屎杓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30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法眼文益)抵福州參長慶,不大發明。後同紹修、法進三人欲出嶺,過地藏院,阻雪少憩。
附爐次,地藏(羅漢桂琛)問:“此行何之?”
師云:“行腳去。”
地藏雲:“作么生是行腳事?”
師云:“不知。”
地藏雲:“不知最親切。”

雪霽辭去,地藏送之,問云:“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下片石雲:“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
師云:“在心內。”
地藏雲:“行腳人著什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
師窘無有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
近一月餘,日呈見解、說道理,地藏語之雲:佛法不恁麼。
師云:“某甲詞窮理絕也。”
地藏雲:“若論佛法,一切見(現)成。”
師於言下大悟。


法眼宗的禪風的特點在於:“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氣量,掃除情解。”諸位說說法眼病在什麼處?
法眼文益禪師為五代時人,是禪宗所謂一花五葉中最後一宗,法眼宗的創始人,禪師早年參學時,先參禮長慶禪師,未曾徹悟,後與紹修、法進路過地藏院,因下雪阻路而得遇地藏桂琛禪師!
地藏問他:此行何之?--禪師老婆心切
道:行腳去。--倒是不忘衲子本分事
地藏接著問:作么生是行腳事?--恁麼須勘過始得
雲:不知。--是會了不知?還是不會不知?
地藏雲:不知最親切。--老漢恁麼慈悲,爭奈這後生不識 !

古大德為抉擇心中大事,不避辛勞,踏破草鞋,遍參諸方善知識,這等為法忘軀的精神,實在為我們這些莘莘學子做了榜樣!
法眼等三人在參訪途中 因大雪阻路而留宿於地藏禪院,地藏(羅漢桂琛)禪師經過一段對話勘驗,曉得他還未明白本來事,一句“不知最親切”早已道盡祖師西來意,爭奈法眼 又
當面錯過。
羅漢禪師看他此時 心未死透,疑情不起,縱使直接說破,他也承當不下來,
當是時機未到,並沒有立刻急著趕他上架,正是祖師慈悲之處!
蒸米煮飯 要講究火候,一棒打醒 更要講究火候,祖師的手段 就是不比常人啊!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3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參公案:鰲山成道


與巖頭至澧州鰲山鎮阻雪,頭每日只是打睡,師一向坐禪。一日喚曰:“師兄!師兄!且起來。”
頭曰:“作什麼?”
師曰:“今生不著便,共個文遂(巖頭,名全豁。文遂,是欽山禪師法名,與雪峰、巖頭為道友。)行腳,到處被他拖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
頭曰:“睡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家村里土地,他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
師自點胸曰:“我這裡未穩在,不敢自謾。”
頭曰:“我將謂你他日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播揚大教。猶作這個語話!”
師曰:“我實未穩在。”
頭曰:“你若實如此,據你見處,一一通來,是處與你證明,不是處與你鏟卻。”

師:“我初到鹽官,見上堂舉色空義,得個入處。”
頭曰:“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

“又見洞山《過水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頭曰:“若與麼,自救也未徹在。”

師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也無?'德山打一棒曰:'道什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

頭喝曰:“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師曰:“他後如何即是?”
頭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師於言下大悟,便作禮起,連聲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雪峰禪師是福建人,出家後為參悟禪理,多方行腳,曾三上投子,九到洞山。後經洞山禪師指點,承嗣德山法脈。悟道後在雪峰山上創建道場,門下參學弟子有一千五百人之眾,禪宗五家中的雲門、法眼二宗即由他子孫下開出。讀罷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以雪峰這樣的大禪師,其早年的參學也同樣曾歷經無數艱辛、坎坷,前後幾次發悟,一直到雪阻鰲山,方才最後成道。


其實雪峰在阻雪鰲山前,於參學時曾經早已三次有所發悟,其意境已實實在有個入處,就是其他師兄弟也未對其有所指責。
若是放在今天論壇裡的這些人,恐怕早已自肯自悟去,哪個還會對之依然孜孜求實?


雪峰即不然,他心中若有些許不安穩在 也絕對自己不肯放過自己!
於是經過再三祈請,終於從巖頭老師激勵之下會取本心。
可能也有人會說:雪峰老兄心中不安,乃是習氣太重,始終作不了自己的主。
巖頭老師蒙頭大睡,實為老人家的功夫作得好。
呸! 你若是恁麼會,不但不識巖頭,而且更不識雪峰!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