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法師接著說:因是主,緣是賓,一個現象的產生,必有其主因,及附屬的助緣才成。
例如此次禪修營,「我」是主因,我希望提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有聽聞佛法、
修學禪法的機會,以發揮其在社會上正面的影響力,促進社會進步與和諧,
而來參加的諸位則是緣,沒有諸位的參加,這次的禪修營便辦不成了。
反過來說,目前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種種現象,變化得太快,極需
有類似禪修營的活動,提供給大眾,做心靈的調適;這個需求便成為因,
禪修營的提供則成為緣;亦即各位是因,我應大眾之需求而給予協助,
反成助緣。
因此,我們彼此,互為因果,亦可互為因緣。切的現象都無法離開因緣。
《阿含經》說,因緣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有」是指現象的生起,「滅」是指現象的消失。現象的生滅有大有小,
有長有短,有種種不同的層次。從宇宙的大環境看,現象的生滅有四個
過程:成、住、壞、空,這是屬於物質的現象。對人類的肉體而言,則
有生、老、病、死,這是屬於生理的現象。以我們的念頭來說,則有生、
住、異、滅,這是屬於心理的現象。
宇宙體中任何物質的現象,都不外乎成、住、壞、空四種形態的變化。
當一種物質現象,由於因緣聚合而出現並存在之後,必然會逐漸經歷
壞的過程而歸於空的結果。生理現象及心理現象,亦有相同的情況。
此乃所謂的因緣「生」和因緣「滅」。我們這個眾生世界的一切,總
是離不開因緣生滅的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