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大乘?

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藍海千尋
文章: 3841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何謂大乘?

#431

未閱讀文章 藍海千尋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三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
三世諸佛全見佛性.

眾生不見佛性真實有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432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火大也有大小不同的形態。
大者,如劫火洞燃的大千世界,又如臨濟祖的 "煦日發生鋪地錦";
中者,如閃電、火光等;
小者,如爐中殘餘的火星,又如此處艾草上的"光團"。
若搞不清楚三者表法上的區別,就不會明白"三界火宅"、"石火電光"、"丙丁童子來取火"的禪機所在。 下面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讓我們來體究火大中的佛法道理。

"雲門火焰"公案。
雲門文偃祖師。 舉雪峰雲:「三世諸佛向火燄上轉大法輪。」
師曰:「火燄為三世諸佛說法,三世諸佛立地聽。」 [《五燈會元》卷15]

雪峰祖師說: 三世諸佛向火燄上轉大法輪。 此句里,三世諸佛處於主位仰界,火焰處於偏位複界,報身佛或應身佛在火焰上 轉動大法輪,即"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之意。
雲門祖师說:火燄為三世諸佛說法,三世諸佛立地聽。
在正法眼藏內,此"火焰"處於主位仰界,表"法藏";
三世諸佛處於偏位複界,以化身佛的形態聽法,表"正法眼",此句屬人+法+境的見性結構。
大家需參究的是,祖師將火焰 和佛結合起來,為何以此有情無情 共同說法的方式來開示見性公案?
若會得此案,就明白本經 火大中的佛法道理,也明白為何勝熱婆羅門 要讓善財童子"投身火聚"的玄機了。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433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這則公案看似讓人捉摸不透,同樣一句話,為什麼傳楚禪師說的時候他沒有開悟?而法眼禪師說了 他就開悟了?他到底體悟到了什麼?
我們在看這些公案故事的時候,單從字面上看,我們看得沒感覺,都沒辦法看到他為什麼開悟,因為我們只是用眼睛看,用腦袋想。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千萬不要從字裡行間分析解釋,這樣不是越講越玄,就是越講越高傲,邏輯解釋對開悟一點用處都沒有。其實開悟沒那麼難,「悟」字就是「吾心」,開悟就是找到自己的自性,就那麼簡單而已。


在青峰傳楚禪師說「丙丁童子來求火」的時候,玄則禪師就在想怎麼來解釋這句話,「甲乙屬木,丙丁屬火,火來求火,就是自己找自己」,他腦袋裡面想怎麼去安排這個邏輯。如果通過邏輯推理 能開悟的話,那每個人都開悟了。就像大家都知道 「人不應該做壞事,應該行功立德;不應該嫉妒,應該慈悲」,但知道和做到是不一樣的,所以這樣沒有用。

玄則禪師一直自以為很有所得,結果被法眼禪師數落得 有些尷尬又有點義憤難平,但是礙於法眼禪師的威嚴,他也不敢發怒,只好繼續請教法眼禪師有什麼體會。
他本來對法眼禪師的回答有所期盼,以為會有跟傳楚禪師有所不同 且更高明的話,所以在聽到法眼禪師說出來的 是完全一樣的話後,他先是怒火攻心,覺得把完全一樣的話又說一遍,自己仿佛受到了作弄,再者說,幾十年來本以為自己早就開悟,卻又被否定了,對他來說更是種羞辱。

為什麼叫「怒火攻心」不說「怒水攻心」?
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你很生氣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團火「嘩」地從胸中湧起,馬上熱起來。禪機就在這裡了,玄則禪師不是聽了「丙丁童子來求火」這句話開悟,而是他內心氣血「嘩」地湧上來的那一剎那開悟了。他明白了原來這一團才叫火,原來我從頭到尾沒有聽清楚傳楚禪師的話,「丙丁童子」就是那團火,火還用求火嗎?他之前問的:「什麼是我自己」,其實是問「什麼是我的心?」而心就是火。

在以往的公案中,有被罵一句開悟的,有突然被打一巴掌開悟的,也有忽然被踹一腳開悟的,還有忽然被潑一盆水開悟的,而這則公案里用的是激將法。
傳楚禪師之所以用這句話 是因為他知道禪機之下,人的習性之下,人在這時候會有這樣複雜的想法,而湧出了一股火、一股傲慢,一股怒意。
而法眼禪師則是通過言語的相激,讓玄則禪師一團怒火上來。
因為心在不動的時候你看不到,必須在你情緒一動的時候 才能被看到,而且很多人修行久了都沒有情緒,很難跟自己心的真相見面,要開悟就很難。
但也不表示你情緒越多越好,而是說,無論情緒多還是少,都要存著觀照你的心的覺知,放在你的內心——它就在你的胸中,就在兩乳之正中,這就是「丙丁童子」的那一團火。
很多禪宗公案的翻譯,把開悟寫得玄之又玄,其實開悟絕對不會離開你的心,請你一定要相信這個事情,覺悟到你的心,感覺到你的心,你會發現原來修行要從這裡開始,這就是黃庭禪所說的「黃庭」、內心禪所說的「內心」、傳楚禪師所說的「丙丁火」,它們是同一個東西,同一個感覺,同一個位置——這就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內心的家。
我們內在的真我不動叫做性,一動叫做情。
就像一個人躲在森林裡面,他不動我們看不到他,但是他跑起來,即使被樹林擋住,我們也能清楚明白地看到他。開悟的第一步先要找到你內心的家。 後記所有的禪宗公案,之所以開悟,都是禪師讓問道之人當下的情緒動了,忽然開悟
。因為看到了 當下胸中涌動的真相,才叫開悟。
我們在覓心課程初階的時候,之所以會有那麼多體驗的課程,就是要讓你的情先動,動了之後 更容易體察到在未動到動之間,多出了什麼,那時候去感覺,就容易抓到它的蹤跡。

:mrgreen:火大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434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詩人李嶠有一首名為「風」的五絕: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李嶠並非開悟之人,但「如蟲禦木,偶爾成文」,「百姓日用而不知」,可是在見性開悟者觀之,確實是一首 具有濃烈禪味的好詩,讀者有興趣的話,不妨參究參究!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435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空無生滅容易理解,地水火風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這應該如何解釋呢?

a從世間法的表像看,地水火風是無常生滅 緣起性空的;
b從世間科學理論來看,色蘊或行蘊的形態可以轉換,但它們是服從物質不滅能量守恆定律的。
c從唯識明心的角度看,地水火風四大種的組合方式會改變,但四大種本身是不生滅的,屬如來藏大種性 自性的道種智範疇。
d從禪宗見性的角度看,地水火風空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是指自佛世界 或正法眼藏內的四大或五大眼見佛性的境界 本無生滅,而不是指三界的地水火風邊事。
大家需參究的是,如來說地水火風空,則非地水火風空,是名地水火風空。
由於阿難尊者從三界世間法的角度 來理解四大,所以佛說"阿難汝心昏迷。 不悟四大元如來藏。 ”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436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南泉問黃檗:黃金為世界,白銀為壁落,此是什麼人居處? 檗曰:『是聖人居處。』 泉曰:『更有一人居何國土?』 檗乃叉手立。 泉曰:『道不得,何不問王老師?』 檗卻問:『更有一人居何國土?』 泉曰:『可惜許!』

南泉答長沙偈曰:『還鄉盡是兒孫事,祖父從來不出門。』 密雲曰:『只有一個王老師,沒有祖父,亦無兒孫。』

洞山曰:體得佛向上事,方有些子語話分。 僧問:如何是語話? 山曰:語話時閯黎不聞。 曰:和尚還聞否? 曰:不語話時即聞。 僧問:如何是佛向上人? 山曰:非佛。 雲門曰:『名不得,狀不得,所以言非佛。』 大慧曰:『這裏即不然,如何是佛向上事? 拄杖子劈脊便打,免教伊在佛向上躲根。』

僧問曹山:西園撫掌,豈不是奴兒婢子之事? 山曰:是。 僧曰:向上更有事也無? 山曰:有。 僧曰:如何向上事? 山咄曰:這奴兒婢子。 天童頌曰:放曠淋漓兩不傷,猶是夜明簾外客。
寂照世間
文章: 3094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何謂大乘?

#437

未閱讀文章 寂照世間 »

新老怪 寫: 週三 9月 08, 2021 9:03 am ˙空無生滅容易理解,地水火風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這應該如何解釋呢?

a從世間法的表像看,地水火風是無常生滅 緣起性空的;
b從世間科學理論來看,色蘊或行蘊的形態可以轉換,但它們是服從物質不滅能量守恆定律的。
c從唯識明心的角度看,地水火風四大種的組合方式會改變,但四大種本身是不生滅的,屬如來藏大種性 自性的道種智範疇。
d從禪宗見性的角度看,地水火風空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是指自佛世界 或正法眼藏內的四大或五大眼見佛性的境界 本無生滅,而不是指三界的地水火風邊事。
大家需參究的是,如來說地水火風空,則非地水火風空,是名地水火風空。
由於阿難尊者從三界世間法的角度 來理解四大,所以佛說"阿難汝心昏迷。 不悟四大元如來藏。 ”
解釋先等等

佛菩薩、祖師大德們,為何要教不生滅法?
因為,面對不生滅法,才能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就因地水火風皆不生滅,所以,我們才能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至於如何解釋?
這個見仁見智..

總之,佛教不生滅法,佛教夢幻十喻法,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心,
可以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因此,不生滅法,很重要。
夢幻十喻法,很重要。

因為,不生滅法,夢幻十喻法,才能帶我們到達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的境界。
寂照世間
文章: 3094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何謂大乘?

#438

未閱讀文章 寂照世間 »

不生滅法的信.解.行.證

地水火風,佛說皆不生滅。
因此,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皆不生滅。

修學不生滅法時
1.先要相信地水火風皆不生滅。
為什麼地水火風皆不生滅?
因為,這是佛教的。

是佛說的,誰有意見?
請先相信,請先不要反對。

解釋在第一階段時,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深信。
要對佛法有信心,要對佛有信心,要對佛所教的方法有信心。

有人說,如果不了解就相信,那不就是迷信了嗎?
乍聽之下,好像有點道理。
但是修學佛法那麼久了,難道都沒有進步成長,都沒有從佛法中得到改變?
都沒有見證過佛法的威力?
不然的話,為何還不相信佛法?為何對佛還沒有深信?

這表示什麼?
這表示,自己從來沒有在佛法中進步成長,得到良好的改變。
這不是普通的問題,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佛法對自己從來沒有發揮過作用,這問題難道不嚴重?

對佛的相信,比去了解地水火風為何不生滅?還更重要。

如果有人還不相信佛說地水火風不生滅。
那麼,此人,還沒有從佛法中得到很多的進步成長。
所以,對佛法沒信心,對佛也沒信心。
因此,對佛所說的地水火風不生滅,也沒信心。
cyc320
文章: 1910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何謂大乘?

#439

未閱讀文章 cyc320 »

智慧100 聖嚴法師著
三無漏學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內學止觀,無忘正智。──法句經卷上.誡慎品
  
  這四句話講的是道德的生活、精神的安定、智慧的修養,也就是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以戒降心」是以道德綱領,軌範身口兩類的行為;「守意正定」是以止觀的方法達成定心安心的工夫;「無忘正智」是以正知正見正念正思的修養,達成開發正慧的目的。用此戒、定、慧的三種功能來對治人的貪、瞋、癡等根本煩惱。
  
  許多人聽到「戒」這個名詞就會害怕,覺得是些教條式的約束,不受戒還沒事,一旦受戒就這也不能那也不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戒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要說,也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要做,而是不說不做有損於己有害於人的事。殺人、竊盜、邪淫、妄語等等不善的行為,都是先由心中產生不滿足、貪求、嫉妒、憤恨,才會去做的;如果有了戒,就可以降心。所謂降心是降貪心、降瞋心、降癡心。降心之後,不平衡的心理現象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安定。
  
  把心安定之後要守住它,不讓它受環境的刺激誘惑而起波動,漸漸就能入定。正定與邪定相反。正定是從正念而來,對於物質環境的引誘,當以少欲知足的心態,運用止觀的方法修行。「止」是心念止於一境,「觀」是觀照心念的動靜狀態,在同一個焦點上不斷地反覆地止與觀,便能定心安心。換言之,妄念不起叫作「止」,念念分明叫作「觀」。心無邪思即是正念,以正念修止觀,便得正定。
  
  由正定能產生正智,正智和邪智不同。邪智是用心思、走歧途、經偏門,取不義之利,爭虛浮之名;正智是洞燭先機,明因果曲直,能夠安定人心,不受誘惑,並能恰到好處地面對、處理、化解各種人我的問題,其立場絕非自私自利、損人利己。
  
  這四句話可說是佛法的基本原則。「戒」能保護自己身心健康。「定」能使人心平氣和、情緒穩定,乃人生一大享受。「慧」能使人經常保持清明的觀察力和明快的決斷力,以客觀態度處理問題。三無漏學在在使人活得更幸福,即使未信仰佛教的人也可以運用得益。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440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a從唯識明心的層面看,
如來藏之無漏有為功能性,對於根身種子轉識器界萬法的 運作狀態能夠明瞭知見,此謂"性明知識";但如來藏在施展 能生能顯萬法的神通妙用時,既能不入六塵 不染著萬法,又能在諸多有爲法中 顯現出清淨無染 湛然不動的真如性,故謂"覺明真識,妙覺湛然"。

b從禪宗見性的見地看,在正法眼藏中,
性識 表"法"用,
明知 表"藏"體的圓成實性,
性識明知 既可表"法藏",又可表由事用入理體。

覺明表"藏"體,
真識表"法"用,
覺明真識 既可表"法藏",又可表由理體出事用。
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 此句表示見性者 已大悟成片,通透自佛法界內的 所有般若波羅蜜如幻法之境界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44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藏識與識藏。 在唯識系經論中,有時會出現藏識與識藏這二種名稱術語,在此有必要解釋一下。

a從唯識門來說,
˙藏識 指如來藏,或稱第八識、阿賴耶識、種子識、阿陀那識、白淨識、庵摩羅識,等等。
˙識藏,指八識心王的總合,包括第八識如來藏、第七識末那或意根、第六識意識、眼耳鼻舌身前五識。

b從禪門來說,藏識包含二個要素:
藏 指正法眼藏內的藏體,
識 指正法眼藏內的"法"性,整合起來就是"法藏"之意。
曹山本寂祖師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 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 偏中正者,捨事入理。 "

藏體 相當於正位空界理體,
識性 相當於偏位色界事用;
藏識 是指從藏體出法用,即曹山祖的正中偏者背理就事,
識藏 是指從法用歸藏體,即曹山祖的偏中正者捨事入理。
˙大家要注意,曹山祖上述語錄 不是意識推導的比量或非量的知解境,而是自佛世界或正法眼藏內 眼見佛性的現量境界,所以法華經稱之為"悟入佛之知見",
這兒是"知見"而非"知解",此二者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