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鄧克銘《碧岩錄》第十三則中有句話“一切語言,皆是佛法。”廣義地說,世俗語言與解脫境界 在本質上並無根本之差別,只要語言有助於成就智慧,就具有無上之價值。禪宗公案之能成立,被認為是成佛之津梁,與此觀念有相當密切之關係。如第四六則公案 只是關於雨滴聲之一段問答:
“鏡清(道怤,868—937)問僧門外是什麼聲?
僧雲;雨滴聲。
清云:眾生顛倒,迷己逐物。
僧云:和尚作麼生(如何)?
清云:洎(好不容易、勉強之意)不迷己。
僧云:洎不迷己意旨如何?
清云: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
鏡清問僧門外是什麼聲?此句話不是一般問話,圓悟克勤稱之為“古人一機一境要接人”。
透過此問答,使參學者 能正確地理解禪道。雖然有人知道 此公案之重要性,具有鍛鍊心智的功用,並一一舉出其效用。
圓悟克勤對此公案所說:“這般公案,諸方謂之煆煉語,若是煆煉,只成心行,不見他古人為人處。亦喚作透聲色,一明道眼,二明聲色、三明心宗、四明忘情、五明展演。然(雖然之意)不妨(相當、非常之意)子(仔)細,爭奈有窠臼在。”
圓悟克勤認為此種說明“有窠臼在”,即仍屬於一般心知的範圍,不能完全掌握 此公案之精神。
僧雲;雨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