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R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跟有我人眾生相執著深的人
談這些是無濟於事的
真入涅槃時
怎麼找也找不到是誰入
佛說眾生即非眾生
如果談佛法時,彷彿自己置身於事外,這絕對是夢想
六祖離假即心真
太清楚了
這麼簡單還會論不完
心思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真學佛者是讓法義明朗化
若自覺已經明朗化
所見又與祖師違
絕對是入魔的份
初心絕對是有所求
才會沒完沒了
R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續譯的三十卷,可分四部分。一、從「病行品」到「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五品,明「五行」、「十德」,以十一空或十八空來說明一切,可說是依『般若經』義來說明佛性、涅槃的。關於佛性(佛種姓,成佛可能性),如『經』上(9)說:
「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無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無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
「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假眾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待眾緣然後成者,則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見法性,……則見佛性」,佛性是「絕無戲論」的空性。一切都是依待眾緣而成的,所以是無性Asvabhāva的,空的。般若Prajñā,如來,大般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依待眾緣──修行而能得、能成、能見;隨順世俗而說是有的。佛性是常住無為的;「不說佛(如來)及佛性、涅槃無差別相,惟說常恆不變無差別耳」(10)。經依緣起無性空說佛性,當然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不過眾生有佛性,不是芽中有樹那樣,而是說:以善巧方便修習(空三昧),離一切戲論,不見一切法,就可以見佛性了。(如來藏與「真常唯心論」,印順法師)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 ... /html/3124
////
眾生佛性(佛姓,佛種姓),待眾緣然後成者(無性,法性,空性)…有為的?!
「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無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無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
「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假眾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待眾緣然後成者,則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見法性,……則見佛性」,佛性是「絕無戲論」的空性。一切都是依待眾緣而成的,所以是無性Asvabhāva的,空的。般若Prajñā,如來,大般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依待眾緣──修行而能得、能成、能見;隨順世俗而說是有的。佛性是常住無為的;「不說佛(如來)及佛性、涅槃無差別相,惟說常恆不變無差別耳」(10)。經依緣起無性空說佛性,當然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不過眾生有佛性,不是芽中有樹那樣,而是說:以善巧方便修習(空三昧),離一切戲論,不見一切法,就可以見佛性了。(如來藏與「真常唯心論」,印順法師)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 ... /html/3124
////
眾生佛性(佛姓,佛種姓),待眾緣然後成者(無性,法性,空性)…有為的?!
R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回:
佛性
本有:就不是三世有法(無常有漏法)
本無今有:就是三世有法
本無今無:是斷滅法,或是上帝給的?
佛性若是生滅無常法
佛說以生滅心修行,猶如煮沙終不成白飯。
看仔細經文:
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眾生不是佛,也不具足佛性)
回:
仔細看了,
經云:[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解:是說諸眾生的佛性完全尚未(還沒有)具足。
白話是說:諸眾生有的佛性與佛一樣,佛已具足,但眾生的佛性尚未完全具足,
不是您說的眾生的佛性完全沒具足。
R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本有今無,(異名 是法住法位、勝義無自性性) 本無今有(異名 世間相常住、如幻)。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無有少法可得,連究竟涅槃亦不可得......)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無有少法可得,連究竟涅槃亦不可得......)
R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這一句
在這裡只是針對佛性說。
佛性是非常非無常
佛性非無常,
即是本有
在這裡只是針對佛性說。
佛性是非常非無常
佛性非無常,
即是本有
R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最後身究竟涅槃
八地以後名最後身(開始),更無生故(無生法忍,法性生身,有變異生死,無分段生死)。
最後身菩薩,(等覺)菩薩之人,於最後生未成佛前名最後。…成佛時最後身結束
最後身究竟涅槃,成佛,究竟位,法界身,無分段生死,無變異生死(金剛道後異熟空)?!
八地以後名最後身(開始),更無生故(無生法忍,法性生身,有變異生死,無分段生死)。
最後身菩薩,(等覺)菩薩之人,於最後生未成佛前名最後。…成佛時最後身結束
最後身究竟涅槃,成佛,究竟位,法界身,無分段生死,無變異生死(金剛道後異熟空)?!
R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應該這樣說
無生
是指無生死涅槃
生死又有分段與變易生死
這裡是指滅盡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
到達
無生法忍
就沒有這兩個生死
所以才能說常樂我淨
個人見解
參考看看
無生
是指無生死涅槃
生死又有分段與變易生死
這裡是指滅盡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
到達
無生法忍
就沒有這兩個生死
所以才能說常樂我淨
個人見解
參考看看
R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無漏業為因,所知障為緣,所感得之殊勝異熟果,在經論中,略有三名:
第一名為不思議變易生死身(楞伽經)
第二名為意成身(楞伽經、勝鬘經、佛性論)
第三名為變化身(顯揚聖教論)
勝鬘經云:「譬如以取(煩惱障)為緣,以有漏業為因,續後有者,而生三有(上來舉「分段」因果,以況下文之「變易」)如是以無明習地(所知障)為緣,以無漏業為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按:已得自在菩薩者,舊云:「大力菩薩」,即是第八地,於相及土,得大力故,謂彼為濟度眾生故,能隨欲變現金銀珠寶等相,又能隨欲變現大小淨穢等土故。(唯識三十頌研究,智果)
《大智度論》論主所主張的是:
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以是故:得無生法忍時,斷煩惱;得佛時,斷煩惱習,是則實說。
印順法師曾說 :
菩薩得無生法忍,不斷煩惱(煩惱不現前而未斷:粗者已斷而細者未斷),留惑潤生,故能相續在生死中度眾生,此是初期大乘所說。
在後期,則初地證真如,斷一分無明,即斷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相續。成佛,斷一切無明煩惱,則生死永息。
(法性生身菩薩的「流轉生死」,郭忠生)
////
(第八地)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異熟)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異熟種子剎那生滅?!),及法性生身(不思議變易生死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得佛時,斷煩惱習(金剛道後異熟空)...
第一名為不思議變易生死身(楞伽經)
第二名為意成身(楞伽經、勝鬘經、佛性論)
第三名為變化身(顯揚聖教論)
勝鬘經云:「譬如以取(煩惱障)為緣,以有漏業為因,續後有者,而生三有(上來舉「分段」因果,以況下文之「變易」)如是以無明習地(所知障)為緣,以無漏業為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按:已得自在菩薩者,舊云:「大力菩薩」,即是第八地,於相及土,得大力故,謂彼為濟度眾生故,能隨欲變現金銀珠寶等相,又能隨欲變現大小淨穢等土故。(唯識三十頌研究,智果)
《大智度論》論主所主張的是:
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以是故:得無生法忍時,斷煩惱;得佛時,斷煩惱習,是則實說。
印順法師曾說 :
菩薩得無生法忍,不斷煩惱(煩惱不現前而未斷:粗者已斷而細者未斷),留惑潤生,故能相續在生死中度眾生,此是初期大乘所說。
在後期,則初地證真如,斷一分無明,即斷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相續。成佛,斷一切無明煩惱,則生死永息。
(法性生身菩薩的「流轉生死」,郭忠生)
////
(第八地)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異熟)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異熟種子剎那生滅?!),及法性生身(不思議變易生死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得佛時,斷煩惱習(金剛道後異熟空)...
Re: 怎麼淺白解說:「究竟涅槃、「涅槃」、「大涅槃」?
善哉,善哉!!
大般若經
[0976a06] 時,龍吉祥聞甚深法歡喜踊躍,讚妙吉祥:「善哉!善哉!尊者所說,甚深微妙不可思議,說諸有情常不遠離諸佛妙法,誰能信解?」
[0976a09] 妙吉祥曰:「諸佛真子皆能信解,謂隨信行、若隨法行、若第八(不動地);若預流、若一來、若不還、若阿羅漢、若諸獨覺。
若諸菩薩已得不退,於諸白法無動無轉,已善安住畢竟空法無所得法,能深信解。
所以者何?是諸菩薩妙菩提座已現在前,能對世間天、魔、梵、釋、沙門、梵志、阿素洛等人非人前大師子吼:『我於此座結跏趺坐,乃至未得無上菩提,終不中間暫解斯坐。』
何以故?是諸菩薩已善安住畢竟空法無所得法,不可動故。譬如帝杙極善安固,諸牛王等不能動搖;如是菩薩已善安住畢竟空法無所得法,一切有情不能傾動,令離覺所覺及菩提座處。」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