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心得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Markdown is OFF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法會心得

Re: 法會心得

念佛者誰 » 週一 8月 28, 2023 4:41 am

腦袋一時漲多巴胺
想啥應啥無所不至

Re: 法會心得/不立亦得

光雨 » 週四 10月 13, 2022 9:35 am

答慧遠書
23 鳩摩羅什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辭殊隔,導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緣圯絕。傳驛來貺,粗承風德,比知何如。備聞一途可以蔽百,經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財有五備: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譯傳意,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損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意,但人不稱物,以為愧耳。今往常所用鋀石雙口澡罐,可備法物之數也。並遺偈一章曰:既已捨染樂,心得善攝不?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不?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虛誑等無實,亦非停心處。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高僧傳》六,《釋慧遠》。

《大智論鈔》序

夫宗極無為以設位,而聖人成其能。
昏明代謝以開運,而盛衰合其變。 是故知嶮(險)易相推,理有行藏。 屈伸相感,數有往復。 由之以觀,雖冥樞潛應,圓景無窮,不能均四象之推移,一其會通。 況時命紛謬,世道交淪,而不深根固蒂,寧極以待哉? 若達開塞之有運,時來非由遇,則正覺之道,不虛凝於物表,弘教之情,亦漸可識矣。 有大乘高士,厥號龍樹,生於天竺,出自梵種。

積誠過去,契心在茲。 接九百之運,撫頹薄之會,悲蒙俗之茫昧,蹈險跡而弗吝。 於是捲隱衡門,雲翔赤澤。 慨文明之未發,思或躍而勿用。 乃喟然嘆曰:「重夜方昏,非螢燭之能照。 雖白日寢光,猶可繼以朗月。 」遂自誓落簪,表容玄服。 隱居林澤,守閒行禪。 靖慮研微,思通過半。 因而悟曰:「聞之於前論,大方無垠,或有出乎其外者。 」俄而回步雪山,啟神明以訴(一作"訊")志,將歷古仙之所遊。 忽遇沙門於岩下,請質所疑,始知有《方等》之學。 及至龍宮,要藏秘典,靡不管綜。 滯根既拔,則名冠道位,德備三忍。 然後開九津於重淵,朋鱗族而俱遊。 學徒如林,英彥必集。 由是外道高其風,名士服其致,大乘之業,於茲複隆矣。 其人以《般若經》為靈府妙門、宗一之道,三乘十二部由之而出,故尤重焉。

然斯經幽奧,厥趣難明。 自非達學,鮮得其歸。 故敘夫體統,辨其深致。 若意在文外,而理蘊於辭,輒寄之賓主,假自疑以起對,名曰"問論"。 其為要也,發軫中衢,啟惑智門。 以無當為實,無照為宗。 無當,則神凝於所趣;無照,則智寂於所行。 寂以行智,則群邪革慮,是非息焉。 神以凝趣,則二諦同軌,玄轍一焉。 非夫正覺之靈,撫法輪而再轉,孰能振大業於將頹,紐遺綱之落緒,令微言絕而復嗣,玄音輟而復詠哉! 雖弗獲與若人並世,叩津問道。 至於研味之際,未嘗不一章三復,欣於有遇。 其中可以開蒙朗照,水鏡萬法,固非常智之所辨。 請略而言:生途兆於無始之境,變化構於倚伏之場,鹹生於未有而有,滅於既有而無。

推而盡之,則知有無回謝於一法,相待而非原。 生滅兩行於一化,映空而無主。 於是乃即之以成觀,反鑒以求宗。 鑒明,則塵累不止,而儀像可睹。 觀深,則悟徹入微,而名實俱玄。 將尋其要,必先於此。 然後非有非無之談,方可得而言。 嘗試論之:有而在有者,有於有者也。

無而在無者,無於無者也。 有有則非有,無無則非無。 何以知其然? 無性之性,謂之法性。 法性無性,因緣以之生。 生緣無自相,雖有而常無,常無非絕有,猶火傳而不息。 夫然,則法無異趣,始末淪虛,畢竟同爭(疑當作"途"),有無交歸矣。 故游其奧者,心不待慮,智無所緣。 不滅相而寂,不修定而閒。 非神遇以期通,焉識空空之為玄? 斯其至也,斯其極也。 過此以往,莫之或知。 又論之為體,位始無方而不可詰,觸類多變而不可窮。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Re: 法會心得 / 歡喜奉行

佛法縱貫線 » 週三 10月 12, 2022 7:28 pm

🙏
誦經、傳法、佈道、開示,
有很多法師都有專屬視頻,
講得都非常好,歡迎同修。

Re: 法會心得

串門子 » 週三 10月 12, 2022 8:20 am

:? 有4分之3是女眾,就不用去了…

法會心得

糟老頭 » 週二 10月 11, 2022 8:55 am

一場法會下來的心得

淨土壇有六位師父,來自不同的道場,平常沒有默契,法會前也沒有規劃討論要怎麼進行
八點開始時放電子念佛機,大家一齊跟著念,還算攝心
到了11點多,主辧這場法會的師父進來糾正,說這是一場法會不是在共修,共修有共修的規矩,法會有法會的程序,不能亂了套,就改為敲木魚念佛,大家平常也沒共修過,一下子念佛調子不協和很亂
要是在過去,一定會生煩惱,現在不會了,所學習的經教起作用了,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是吾人本來面目,對現前的境界,不要落入是非好壞兩邊的執著,但也不是處於昏沉無知的狀態,只要能夠專注於那個能善分別諸法相的靈知心就好,這也算是入流亡所,返聞聞自性,返念念自性的前方便吧
再想到那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萬物可歸納為六塵,內六根是接受六塵的器官,根是根,塵是塵,各住其位,互不干擾,是我們攀緣習性在中間做媒介,連結,而自尋諸多煩惱,其實外境隨他去,我念我的佛,南腔北調,東邪西毒,只要不在意,與我何傷?何況本就無我
這也就是夏蓮居老居士所說,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
(真)=徹悟大師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回頂端